国家形象传播的智库论坛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建议传播环节需解决四大“对齐”问题

【资讯】时间:2024-11-20      来源:第一财经      


近日,第三届国家形象传播三十人智库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办。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建设和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国家形象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本着“全球视野、中国基石、战略前置、 交叉前沿”的宗旨,第三届国家形象传播三十人智库会议主题为“新时代的国家形象传播力:改革 ·创新与 路径”,旨在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提供面向未来的政策建议、战略咨询和全方位的路径引导。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与技术司原司长雷朝滋作开幕致辞并分享了个人观点,强调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教育支撑在国家形象传播问题上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 国家形象传播已成为民族交流、国家交往的必然路径,“一 带一路 ”倡议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舆论场的影响力。制度创新方面, 国家通过免签过境政策等,展示开放姿态,加深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构建真实国家形象;技术赋能方面,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工具拓宽传播渠道使内容生动直观,社交媒体平台让海外用户接触中国生活,感受文化魅力,数智平台精准传播,提升国家形象传播效果;教育支撑方面,教育 塑造传播内容,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数字教育手段助力理 解中国文化语境,培养外交人才双语能力、跨文化理解力及 国际传播策略把握能力,提升国家形象。他呼吁,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须从“单向宣传 ”转向“交互传播 ”,通过三大策略实现从“被动回应 ”到“主动塑造 ”的转变,增强中国在全球舆论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国家形象传播三十人智库理事长段鹏强调,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受众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这对国家形象传播提 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要看到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为国家形象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此背景下, 此次论坛议题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大家从各自熟悉的领域出发,深入探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段鹏指出,不仅要关注挑战, 更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共同为国家形象传播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届国家形象传播三十人智库论坛包含四个专题讨论部分,第一部分的专家包括外交学院院长王帆教授,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李铭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曹顺庆教授,第一财经总编辑、《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杨宇东,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王宁教授,分别围绕“国际新话语体系与国家形象传播”作主旨演讲,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云国强教授主持。

杨宇东提出,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媒体涉华报道同比增长23%,经济报道在涉华报道中占比达到42.2%,对于各国准确客观理解中国起到重要作用。建议包括媒体在内的相关各方加强与全球商界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向财经商业媒体提供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市场机会、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准确信息,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和企业家。

其余专题讨论话题还包括大国关系与国际传播, 俄乌冲突,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应对, 国家形象传播的途径, 中欧关系,基于传播效果调整国际传播博弈策略, 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目标等“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等,与会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喻国明教授认为,有效的国际传播过程需要解决“渠道对齐”、“人的对齐”、“认知对齐”、“价值对齐”四个传播环节问题。与会专家还认为,在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好企业功能展示好国家经济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国家形象传播问题,带有跨界性、跨学科性和跨语境性和跨领域的特点,呈现正面而真实的中国, 需要借助文化艺术的渗透力量,以更为柔和、含蓄、感性的方式来传递中国形象。

本届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 国家形象传播三十人智库主办,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 ”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全球前沿科学 与艺术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 (中国深圳)联合承办。


本期编辑:张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