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信息传播格局极不均衡,英文信息占比远高于中文信息,如何在这样的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12月3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一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上外党委书记尹冬梅向在场的听众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2024 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的第六讲,尹冬梅以“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题,为2024年度的国情教育系列讲座收官。据统计,此次讲座线上线下听课热度过万。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在讲课。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6场讲座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6所部校共建高校共同主办,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6所高校的师生,以及上海16个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形式一同听课。
讲座中,尹冬梅从国际舆论环境变化、新技术推动国际传播生态变革等方面详细解读了当前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在现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文璟听完后告诉记者,讲座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出发,一步一步分析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真实是立体和全面的基础,只有可信才会可爱、可敬”。

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座现场。
“我们正迎面走向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正在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生态格局。”尹冬梅说,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积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提高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传播斗争的本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中国故事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国外媒体的双重标准等问题,使得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更加艰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何馨听后似乎对未来的路径更明晰了:“我们必须学会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新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操纵,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

复旦大学听课现场。
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尹冬梅强调,要注重将中国的 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提炼成“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她提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经验、精准扶贫政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都是具有普遍意 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这些政策的成功经验和背后的原因,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以便更好地向世界解释中国的成功之道。”

现场同学积极互动。
如何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深入人心?尹冬梅分享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共一大纪念馆携手推进战略合作,完成了约40万字的展陈文案翻译工作,涵盖英、法、俄等7种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 近300名师生利用28种语种优势,开展“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以多语种、全方位的方式展现党的辉煌成就;与黄浦区合作重启“外国语学社”,推动《共产党宣言》的多语种传播,建设“中共建党历史多语种语料库”。

上海交大听课现场。
“最近的《黑神话:悟空》大家都很熟悉。”尹冬梅说,“这其实是从中华文明中提炼出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播和热销,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同时,她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努力,如承担孔子学院官方杂志11个语种期刊的编辑任务、搭建全国首个高校多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平台等。“通过文化传播,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消除误解,增进友谊。”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学生唐浩闻说:“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宣传,更是沟通。我们需要用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去讲述中国故事,去倾听和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声音。”

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和讨论。
交流互动环节的氛围,很是热烈。哪怕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讲座现场,也有同学隔着屏幕举手提问。尹冬梅在回答同学提问时强调了语言学习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国际传播中应尊重文化差异、寻找共同点,平衡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并鼓励青年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注重学习AI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传播本领,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发展者和传播者。

同济大学听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