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内蒙古自治区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河流经这片土地,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内蒙古以全力打造“歌游内蒙古”旅游品牌为契机,充分挖掘沿黄各地的黄河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文旅活动,以不同方式展现黄河文化的魅力。
从呼和浩特的老牛湾大峡谷到巴彦淖尔的黄河美食、从托县的河口旅游度假区到乌兰察布的非遗保护……内蒙古沿黄各地在黄河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依托黄河文化
开展多元特色文旅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黄河流经其区域,带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便是呼和浩特黄河文旅资源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4年,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被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呼和浩特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的第8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位于清水河县西南部,面积9.5平方公里,地处蒙晋陕黄河大峡谷的核心地段和黄河“几字弯”腹地,有着“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北方小三峡”等美誉。景区于2015年创建为国家级地质公园;2016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所在地——老牛湾村于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2016年入选全国最美乡村。
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资源丰富,既有雄伟的峡谷、清澈的河水、广袤的草原等自然景观,也有古老的村落、传统的窑洞、神秘的古堡等人文景观。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黄河的壮丽风光,感受历史的悠久厚重,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景区内的沿黄河风情观光游尤其受到欢迎,游客们乘坐游船欣赏黄河两岸的壮丽景色,波光粼粼的河面与岸边的草原风光相映成趣,风光美不胜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加大对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建设和开发力度,包括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推出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如黄河漂流、长城徒步、民俗体验等。同时,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举办黄河文化节、长城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市还依托黄河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让游客从不同维度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在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举办的黄河主题优秀美术作品展览,通过丰富的展品生动呈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游客穿梭其中,仿佛能触摸到黄河的脉搏。游客纷纷感慨,通过展览得以深入了解黄河与呼和浩特市的渊源,令人收获满满。汇聚当地特色美食的首届黄河非遗美食月也是一大亮点,以黄河鱼为食材的佳肴尤其受到欢迎。游客在大快朵颐的同时,还能欣赏到二人台、呼麦等精彩的民俗表演,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文化魅力。这些特色文旅活动,为呼和浩特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游客的良好反响,也充分证明了黄河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乌海湖沙湖相依、山水相连,是一道独特、亮丽的景观。
同样受到黄河滋养的包头,也承载着厚重的黄河文化。为了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包头市创新推出一系列文旅活动,推动古老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比如,包头市在“天下黄河第一村”举行的黄河观凌及民俗文化活动,将传统民俗元素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活动现场除了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经典民俗表演,还有融合黄河文化元素的创意市集。手工艺品摊位上,用黄河泥制作的精美陶器、绘有黄河风光的文创折扇等商品琳琅满目,游客可以一边挑选心仪的纪念品,一边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据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深度探寻黄河文化脉络,他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设计了丰富的黄河文化研学之旅——孩子们可以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黄河流域的考古遗址,亲手挖掘模拟文物,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成年人能够深入学习黄河水利文化,走进黄河水利工程,了解包头是如何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农业和工业的。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文旅活动,包头市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地标,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探寻黄河文化的奥秘。
挖掘黄河资源
打造优质品牌与创新业态
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巴彦淖尔是黄河流经内蒙古的重要区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巴彦淖尔市依傍滔滔黄河,充分挖掘黄河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并有力拉动当地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成果显著。
“黄河湿地生态游”是巴彦淖尔市旅游的一大特色。漫步黄河湿地,观芦苇摇曳、水鸟翔集,近距离欣赏原生态湿地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样的体验让很多游客兴奋不已,称赞黄河孕育的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
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被誉为“塞外明珠”,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巴彦淖尔依托乌梁素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旅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在乌梁素海生态旅游景区,游客可乘坐游船穿梭于碧波荡漾的湖面,欣赏辽阔的水域风光,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还可以登上观景台,俯瞰整个乌梁素海,领略其壮阔画卷。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量候鸟在此停留,景区会组织观鸟科普活动,邀请鸟类专家为游客讲解这些鸟的种类、习性和保护意义。游客可以携带望远镜,近距离观察疣鼻天鹅、遗鸥等各种珍稀鸟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美妙。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黄河湾步行街,如今是很多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之一。作为该市唯一的仿古建筑步行街,黄河湾步行街总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配备1.2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及5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是集文化、旅游、观光、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体现黄河文化、河套文化的综合性文商旅项目,曾于2023年获评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每到夏季,各地游客在此尽享消夏节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7月上半月,黄河湾步行街平均日接待5万余人,带动消费1000万余元。
巴彦淖尔市文旅活动的蓬勃开展,带动了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众多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游客提供了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特色旅游纪念品店生意红火,黄河主题的工艺品、相关农产品都是游客喜爱的伴手礼。值得一提的是,巴彦淖尔市的黄河美食种类繁多、风味独特,其中,黄河鲤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属于当地特色美食之一,河套硬四盘、猪肉勾鸡、焖面等传统美食,也深受游客喜爱。为推广黄河美食文化,巴彦淖尔市举办了一系列美食节活动,还推出了美食旅游线路,将美食与旅游景点相结合,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欣赏巴彦淖尔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此外,巴彦淖尔市注重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当地厨师挖掘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结合现代烹饪技术,推出新的菜品,并通过各媒体平台积极推广黄河美食,让更多人了解巴彦淖尔的黄河美食文化。
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神泉生态旅游景区,品黄河鱼、赛龙舟等特色活动已经成为响亮的文旅品牌。
乌海也有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乌海湖,其为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水域面积达118平方公里,约为杭州西湖的18.5倍。乌海湖西接乌兰布和沙漠,东连乌海市区,形成了沙湖相依、山水相连的独特景观。沙漠和湖水在这里相遇,“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成为乌海独一无二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乌海市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如今,乌海湖已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景区依托当地独特的文旅资源,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文旅项目。游客可以乘坐游船畅游湖面,欣赏湖光山色;可以在沙漠中疾驰,体验沙漠越野带来的刺激与快感;还可以选择摩托艇、快艇、水上飞人等水上娱乐项目,感受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此外,乌海市结合甘德尔山、金沙湾等境内特色旅游资源,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和文化活动,如马帮大会、沙漠徒步挑战赛,以及内蒙古民歌大会、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全民品鉴会等。这些文旅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提升了乌海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周边省市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游客的增多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曾经的工业小城凭借乌海湖文旅新业态,焕发出蓬勃生机。
守护“母亲河”
让文化根脉持续传承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地处大青山南麓、黄河北岸的土默川平原,黄河上中游分界,作为黄河流经之地,承载着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这里历史悠久,从古老的石器时代遗址到秦汉时期的古城遗迹,无不讲述着往昔的辉煌。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托克托县积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投入资金修缮古迹,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让古老的文化瑰宝重焕生机。同时,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打造了黄河风情旅游带,让游客可以漫步黄河岸边,欣赏壮丽的自然风光,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此外,托克托县注重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近年来,托克托县依托黄河文化,打造了河口旅游度假区,成为内蒙古文旅的新亮点。为了打造河口旅游度假区,托克托县进一步加大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修复了古镇的古建筑,完善了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同时推出了古镇观光、民俗体验、黄河游船等一系列旅游项目,举办了黄河文化节、古镇民俗文化节等大型活动。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2020年5月,自黄河干流取水向岱海补水的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开工。2022年9月,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全线通水。从此,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投进黄河的怀抱,乌兰察布市也得到黄河的滋润。
乌兰察布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比如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制作技艺等。这些非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乌兰察布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管理;开展非遗普查工作,摸清了非遗资源的底数;举办非遗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设立非遗集市,展示和售卖毛绣、皮雕、烫画、剪纸、察哈尔服饰、玉石雕刻、火山石雕刻等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塔布嘎、蒙古包制作技艺,展演马头琴、呼麦、长调、民族舞蹈等非遗项目。此外,乌兰察布市还注重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推出非遗旅游线路;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创作,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意的非遗产品。
黄河两边是故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黄河岸边的村落里,农家乐、民宿随处可见,人们吃上了“旅游饭”,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
内蒙古沿黄各地的诸多非遗项目,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内蒙古沿黄各地高度重视对沿黄非遗项目的保护,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非遗保护:一是加强立法保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沿黄非遗项目。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内蒙古沿黄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濒危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影响力不断扩大。
内蒙古黄河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内蒙古自治区将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优势,继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加强对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为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乌海市文体旅游广电局、托克托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