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可爱的动物玩偶、时尚耐穿的毡靴、精致美观的家居用品……羊毛毡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近些年来的传承与创新,其产品不仅为越来越多人喜爱,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羊毛毡是内蒙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草原文化的独特象征。很多上岁数的老人都能熟练地制作羊毛毡物品。韩图雅是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羊毛毡手工艺人,她回忆,从小就在家看大人制作羊毛毡制品,耳濡目染下也慢慢学会了,但是真正系统学习羊毛毡技艺是从2014年开始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韩图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制作方式和单一的产品形式。她深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若想让羊毛毡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创新。韩图雅表示,羊毛毡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它可以跟很多种纤维搭配起来,混合制作新颖独特的品种,通过反复试验、不断尝试,她成功推出十多种新产品。
这些创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热烈欢迎。订单如雪花般从北京、义乌等地纷至沓来。韩图雅的工作室变得异常忙碌,她带领一群同样热爱羊毛毡的伙伴,日夜赶工,满足市场的需求。
创新带来改变,这让韩图雅看到了羊毛毡的巨大市场潜力。随后她带领团队又根据不同季节推出了可以适用于四季的产品,让顾客对羊毛毡产品不仅有新的认识,还能获得新的使用体验。
羊毛毡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让韩图雅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她发展羊毛毡产业的决心。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韩图雅发明了可以代替部分手工工作的“毡化机”,同时,她还开设培训班,召集当地待业在家的牧民免费学习羊毛毡技艺。截至目前,培训班结业牧民有300余人。
在传承方面,韩图雅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她认为,传承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技艺,更是要让年轻一代了解羊毛毡背后的文化内涵。她的培训课程中,除了有关于制作技巧的讲解,还有对羊毛毡历史、草原文化的介绍。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被羊毛毡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吸引,纷纷成为羊毛毡技艺的传承者。
羊毛毡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羊毛的采购、加工,到产品的设计、制作,再到最后的销售,每个环节都创造了就业机会,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如今,羊毛毡制品不再是藏在深闺无人识的传统手艺,而是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韩图雅说:“作为手工艺人,我会继续在羊毛毡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创新。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羊毛毡文化产业,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