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国界的中医传承之旅

【资讯】时间:2025-05-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何浚治为欧洲学员演示传统疗伤手法 四川天祥骨科医院供图

4月末的四川成都,春雨绵绵。4月25日,结束当日诊疗后,四川天祥骨科医院的会议室传来阵阵乐声和热烈掌声,22位来自欧洲的学员,带着对中医文化的敬仰,庄重地接过“收获满满”的结业证书,为他们在这片中医热土上的学习画上圆满句点。

为期两周的学习,让欧洲学员直观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与“何氏骨科”的神奇。开课当天,临床应用课堂便是医院的诊疗室,草药的香味萦绕室内,一位膝伤患者正忍痛挪腿。何氏骨科第六代嫡传传人、四川天祥骨科医院院长何浚治迅速判断病情,双手行云流水般施展推拿手法。片刻间,患者眉头舒展,惊叹疼痛大减。围观的欧洲学员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不可思议的神情,他们快速记录下关键手法和要点,小声交流着:“太不可思议了!”“接下来几天一定要加倍认真学习,争取掌握这些神奇的疗法。”

时光回溯,“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在400余年的川派蒙医智慧中熠熠生辉。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技艺承载着“何氏骨科”几代人的心血。创立者何天祥以精湛的医术声名远扬。他所著的《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是中医领域的经典之作,培育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将中医的智慧火种播撒四方。

此次欧洲访学团的故事,要从一位德国医学博士卡尔·齐佩留思说起。1996年,卡尔怀揣着对中医的好奇与向往来到四川。听闻何天祥的大名,他踏上慕名求访的旅程。初见时,何天祥用手法与草药结合为桡骨骨折患者成功治疗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卡尔的内心。从那之后,卡尔频繁出入医院,跟随何天祥和其子何浚治,一头扎进传统疗伤手法技艺的学习中。

深受中医文化滋养的卡尔,在意大利和奥地利开设了诊所,将西医诊断与中医手法巧妙结合,凭借在四川学到的传统疗伤手法,歌剧院舞者的背部伤痛、球队球员的运动损伤等,都在他的妙手下得以缓解,卡尔也因此在欧洲赢得了极高的赞誉。2017年,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首次组织欧洲多国的医学博士、理疗师等中医爱好者,到四川天祥骨科医院学习。今年已是他第三次带领访学团入川。

这次的访学团成员来自欧洲针灸推拿协会,年龄从26岁到70岁不等,都深深热爱中国文化。他们中有人专注针灸、推拿多年,也有人习武练拳。结业仪式上,一位学员即兴展示太极拳,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见到这一幕,四川省民间组织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小冬感慨道:“中医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中欧人民的心,这场以医会友的交流,正是中欧民间友好合作的生动写照。”何浚治也表示:“在临床实操中,学员真正体会到传统疗伤手法的精妙。学习期间,大家一起品尝四川美食、分享生活趣事,跨越了文化差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希望学员回国后能继续传播中医药文化,让中医在欧洲开花结果。”

访学团成员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这次中国之行不仅拓宽了视野,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那些独特的中医手法,让人大开眼界。”他们决心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在欧洲大陆推广中医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欣慰地说:“卡尔博士和他的访学团,续写了中欧医学交流的新篇章。不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医学因互鉴而进步。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智慧,欧洲传统医学也底蕴深厚,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双方交流的坚实基础。”

四川,这片孕育了古蜀文明的土地,不仅是大熊猫的故乡,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摇篮。以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为代表的川派蒙医骨伤疗法,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医学理念完美融合,既传承了“治未病”的东方智慧,又符合现代医学的康复需求。郑晓幸希望中欧能进一步加强合作,挖掘传统医学在慢性病防治、运动康复等领域的潜力,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