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和海风相伴,渔火与书香交织。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海岛书香夜”系列活动——“岳南《看见三星堆》阅读分享会”在新城湾游船上举办,吸引了近百名读者前来……“海边书声应涛声”已成为舟山全民阅读的一个缩影。
2023年7月,舟山被列为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地市。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舟山通过“阅享千岛”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打造“阅读之城”,探索以全民阅读带动精神共富的“海岛样板”。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伴着清晨的第一缕晨光,从高空俯瞰“千岛之城”舟山,2000多个美丽海岛星罗棋布。每到傍晚时分,海岸边的书房温暖明亮,宛如灯塔般,照亮了读者的“心海”。
据统计,舟山已布局图书馆外图书流通站509家、图书馆分馆47家、岛与书房58家、“学海书舟”学校分馆21家。全市公共图书馆有效持证人数23.5万,有效持证率达到20%,人均馆藏图书量2.4册,居全国前列。
“没想到在海岛也能查阅这么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来册子岛务工的胡先生说。据介绍,浙江图书馆共有5个分馆,其中2个在舟山,分别是册子分馆、南洞分馆,各配备数字阅读机1台,内存容量可更新数字图书资源近万册,还设置浙江图书馆图书专柜,并定期推送全民阅读活动。
“不仅要‘建得好’, 更要‘用得好’。”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林静表示,建立进阶版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十分重要。目前舟山已成立全市图书采购配送、地方文献、数字资源3个服务中心,实现全市图书资源和部分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剂、统一配送,覆盖各偏远海岛,整合各级图书馆资源,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选择。
立足全局、着眼微末
“以前长时间在船上工作,除了睡觉、看电视,也没别的事情可做。有了这个‘数字图书流动箱’后,就会借阅一些感兴趣的书,在空闲时间里给自己充充电、加加油。”船员李先生说。据介绍,针对偏远海岛居民、渔民、船员等特定人群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情况,舟山加强乡镇文化站、渔农村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建设,通过设置24小时智能图书借阅机、开通“海岛图书流动巴士”、为渔船配置“数字图书流动箱”等措施,破解海岛公共服务分散化的难题。
一舟书香渡,万卷文海游。海岛间的渡轮已成为一座座移动的“海上图书馆”,让旅客在享受海风拂面的同时充盈精神世界。去年6月,“小岛书舟”海上图书馆在“蓬莱阳光”号客滚船揭牌。该馆内有260余册图书,以开架方式供旅客免费借阅,同时配置了图书自助借还一体机,支持社保卡、电子社保卡、身份证借阅,打通与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渠道。“在轮渡上听海涛、看海景、读读书,旅行变得更难忘了。”和家人一起来舟山旅游的陈女士说。
与交通部门合作,在人流量集中的轮渡上建成“海上图书馆”,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海上;与教育部门合作,创建“学海书舟”馆校一体化阅读服务体系,实施图书采购“统购分签”制度,实现馆校图书资源流通共享,阅读数据互通可见……舟山刀刃向内,回应群众呼声:通过跨部门公共阅读协作,统筹全市“一盘棋”布局,以全民阅读为纽带推动精神共富。
3月底,中国图书馆学会2025年秘书长联席会议在舟山召开,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陈樱在会上评价,“舟山在推进‘阅享千岛’海岛高质量公共阅读共同体建设、‘海上图书馆’项目、‘学海书舟’馆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创新公共阅读服务工作提供了舟山经验。”
社会参与、多元供给
高大的木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和充满当地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书房一楼的落地窗更像个巨大的取景框,站在窗前,可将千年渔港的风景尽收眼底……坐落于沈家门滨港路235号的渔港文旅驿站岛与书房在2023年焕新开放。“曾经它叫‘龙眼’, 又叫‘七楼’。而今,这里凭借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与市民打卡互动,成为沈家门渔港的文化新地标。”主理人椰子说。近年来,舟山联动企业、街道等社会力量,打造海岛优质公共阅读空间和精神栖息场所,吸收和培养了一批阅读推广主理人。
一头连着社区生活的柴米油盐,一头连着知识和思想的源头活水。4月17日,菜市场图书馆——“昌正市场”岛与书房在舟山市普陀区昌正消费品综合市场二楼正式开馆,市民代表、菜摊老板对此充满了期待。“我专门借了本美食书,每天参照书中食谱给全家人烧饭吃。”经常来逛菜市场的王阿姨说。
该空间设计兼具实用性与人文关怀。馆内配备2000册图书,包含美食主题图书、少儿读物和图书漂流专区,还配备了阅览桌椅、自助借还机和多媒体会议大屏,设置了方言听书机及自习空间。舟山市图书馆馆长许魁义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市场推出老年读书会、婴幼儿服务及寒暑期学生自习专区,举办培训、展览、讲座等阅读推广活动,持续激活社区活力,让文化惠民与市井烟火交织出更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