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在京发布

【报告】时间:2025-04-10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3月2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中国旅游研究院年度标志性成果发布会”,共发布8项标志性研究成果。我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李雪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依托中国旅游研究院自主网络平台,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长沙、沈阳、武汉、南京、杭州等10个样本城市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时间、空间和活动选择等维度对城乡居民休闲行为展开不同维度的分析和综合研究,探索国民休闲特征与演化趋势。

一、宏观趋势特征:静水深流的国民休闲
疫情影响、休闲权益觉醒和科技文化的持续加持,已使国民休闲度过了“轰轰烈烈”的形式感,真正实现了“细水长流”的寻常化。纵观2024年国民休闲整体特征,“当时只道是寻常”或许已经成为国民休闲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印象,并将引领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1. 国民休闲正在从假日绽放的“烟花”转向静水深流的“繁华”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涵盖文化、体育、娱乐等多个领域的休闲活动,日益成为国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年国民休闲专项调查,现阶段国民对健康和心理疗愈的需求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践行“休闲即生活”的新理念,开始更加注重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调适和放松,追求更加健康、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数据表明,超过76%的受访者认为休闲重要或非常重要,而认为休闲不重要的受访者占比仅为3.25%。受访者普遍认为休闲活动在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平衡工作与生活、情绪管理、社交关系培育和个人成长发展等方面扮演着多维度、全方位的重要角色。

休闲意识持续增强、社会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不断推动国民日常碎片化时间于休闲的深度利用。无论是在通勤路上通过手机观看短视频、听音乐,还是在工作间隙进行短暂的散步或阅读,这种灵活的休闲方式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惯性选择。技术的发展和工作模式的更新也为这种趋势提供了便利,使得人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据调查,2019年以来,国民休闲时长不断增加,尤其是疫情后2023年,增幅较大,但2024年随着国民生活回归常态,城镇居民休闲时长较2023年有所回落,休闲日益回归理性与平常。从紫竹院公园里合唱跳舞的大爷大妈,北京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与上海苏州河体验“慢生活”的市民,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智能健康驿站”健身的社区居民,南昌“艾溪嘻街”释放生活压力的年轻人,都在以静水深流的方式将休闲融入日常生活。

2. 国民对文化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随着闲暇时间增多,文化休闲在看电影、观演出、听音乐会、逛书店博物馆等多元消费场景中稳步提升。无论是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华晨宇日出演唱会一票难求,还是各地音乐节单日参与人数破万等现象,均显示年轻人正将文化消费融入生活方式;而西西弗书店、钟书阁等品牌通过“图书+咖啡+文创”模式,年均吸引超2亿人次打卡,不断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故宫夜游预约“秒光”、三星堆特展排队长达千米,也进一步彰显了数字化展陈和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带动了博物馆参观热潮。

3. 全民轻体育开始成为新风尚

伴随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民对体育健身和全面健康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城市到乡村,从专业运动员到普通市民,体育健身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以马拉松、定向赛为代表的赛事活动,激发了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2024年,北京马拉松吸引了数万名跑步爱好者共同参与,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上海城市定向赛,更是以新颖的赛事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让运动与社交、文化完美融合,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赛事的引领下,全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体育休闲市场展现出蓬勃生机。“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一座座“智能健康驿站”、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城市周边“串珠成链”的郊野公园与休闲绿道,都成为全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我国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已达37.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至2.89平方米,超越了“十四五”规划中2.6平方米的人均标准。

4. 具有现代味、充满时尚感的新需求正在萌芽

现代科技在改变国民休闲方式的同时,催生了国民追求科技感、互动性、个性化与社交分享价值兼具的休闲体验新需求。无论是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还是人工智能的智慧服务,都为休闲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舒适,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从《只此青绿》等沉浸式演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长白山传奇飞行体验馆等沉浸式展示展览,到城市街头裸眼3D屏幕将高楼变成“深海巨鲸游弋”“憨态可掬大熊猫”的动态画布,长安十二时辰、开封960文化创意园等沉浸式街区/主题娱乐园区,均以丰富多彩、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吸引国民大众心向往之。

科技让休闲深度融入国民日常生活。餐厅里机器人端着餐盘灵活避让、语音互动送餐,让用餐变成一场趣味科技体验,而“萝卜快跑”等无人驾驶车辆穿行街道,乘客轻点屏幕就能召唤车辆,出行本身也构成了体验未来交通的休闲项目。这些场景背后,是人们对休闲活动的新期待:既要便捷高效,又要充满视觉冲击与互动乐趣,甚至能在社交圈晒出“科技感日常”,让每一次休闲都成为彰显个性的时尚标签。未来,科技创新将推动国民休闲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并带来更加便捷、现代和时尚的休闲体验。

二、国民休闲行为特征:时间、空间与休闲活动

1. 时间都去哪儿了?——休闲时间

休闲已成为国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城乡居民每日休闲时间平均为5.71-6.80小时。城镇居民休闲时间与可支配时间紧密相关,周末、节假日每天休闲时间分别6.80小时和6.77小时,占一天时间的28.33%和28.20%,工作日为5.91小时,占一天时间的24.63%;农村居民休闲时间高于城镇居民工作日,但低于周末和节假日,为6.27小时。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休闲成为城镇居民工作日仅次于工作(有偿劳动或学习)、退休居民仅次于生理活动时间的首要选择;而城镇居民在周末与节假日这两个时段,以及农村居民,其休闲时间占一天时间的比重均居首位。

不同群体休闲时间分布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三成左右城乡居民每日休闲时间达6小时及以上时长。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休闲时间分布结构大体一致:每天休闲时长为不到2小时、2-4小时、4-6小时、6小时以上受访者占比依次提升。退休居民每天休闲时间在4-6小时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41.80%。

2. 诗有多近,远方有多远?——休闲空间
近距离的出行、高频次的休闲,已成为现阶段国民休闲的显著特征。2024年,84.72%的城镇居民、88.75%的农村居民、81.97%的退休居民选择在距家3公里范围以内进行休闲活动。与城镇居民和退休居民相比,农村居民近地化休闲特征更为明显,其选择距家1公里内的受访者占比最高。1-3公里以内区域构成国民休闲活动的主体空间范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退休居民选择1-3公里进行休闲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58.73%、49.49%、43.93%。此外,在距家3公里以上空间范围内进行休闲的城乡居民占比随距离增加而递减。闲暇时间对城镇居民休闲空间范围选择具有明显影响: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节假日选择中远距离休闲的受访者占比依次增加。

与2019年相比,城乡居民休闲活动近程化趋势明显。选择距家3公里以内进行休闲的受访者占比大幅增长,选择中远程休闲的受访者占比明显降低。但与2022年相比,城乡居民休闲半径有所扩大,中远程受访者占比明显提升。 

3. 都在玩什么?——休闲活动
消费购物仍以绝对优势成为国民休闲基础选项。2024年,选择亲朋聚会、美容美发、放松疗愈、游乐游艺等消费购物类休闲活动的城乡居民占比具有绝对优势,为60%-70%左右;其次为观看展览、观看演出、参与节事、书法绘画等文化休闲活动,占比14-20%左右;体育健身和居家休闲占比次之。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闲暇时间增多,城镇居民消费购物占比不断下降,文化休闲比重持续上升。节假日选择消费购物的城镇居民占比为63.03%,分别比工作日、周末低3.09个百分点、0.75个百分点,选择文化休闲的居民占比为20.06%,分别比工作日、周末高出2.80个百分点、1.06个百分点。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购物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更为明显,占比高达70.30%。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相比,退休居民中选择居家休闲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受访者占比相对较高。

城镇居民外出休闲意愿日益强烈,文化休闲比重日益提升。2024年,城镇居民居家休闲比重降幅较大,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分别比2019年下降7.95个百分点、7.27个百分点和7.28个百分点。利用闲暇时间外出休闲的意愿更为强烈。此外,文化休闲在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日益提升。城镇居民工作日,文化休闲占比由2019年的15.11%增加至2024年的17.26%,节假日这一比重由16.92%提升至20.06%,增加了3.14个百分点。国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周末及节假日,城镇居民体育健身占比有所提升。

三、推进国民休闲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新时期国民休闲要做到让人民更幸福、让老百姓更快乐
新时期国民休闲的本质,是让幸福与快乐从物质层面的“拥有感”升维至精神生活的“获得感”。首先,要打破“休闲等于消费”的误区,以“松弛感”让休闲回归本质,要超越单纯的娱乐消费,构建能够激发创造力、提升归属感的休闲场景,让文化体验、艺术审美、自然亲近成为生活的常态;其次,要从“本土自信”走向“多元共生”,既要深挖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邻里共乐”的智慧,也要以开放姿态吸纳全球优秀休闲文化,在融合中形成既具中国特色、又能与世界对话的休闲价值体系;此外,要实现“群体普惠”与“个体关怀”并重,关注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群体的差异化精神需求。唯有让休闲回归“普惠性”与“治愈力”,才能真正实现“快乐有去处,幸福看得见”。
2. 以高质量的城市休闲推进高质量的旅游
本地居民如果没有强大的休闲基础,外来游客就没办法参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既要重视高等级自然和人文景区、高星级酒店和度假村、旅游节事和文化项目的建设,也要重视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便利化,更要重视广大市民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公共文化需求。要突破传统“游客优先”“主客分离”思维,将“市民与游客需求平衡”纳入城市规划底层逻辑,在交通布局、商业体系、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实现主客共享的城市功能重构。
要营造优越的商业环境、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现代化的治理生态,提升服务品质,形成整体旅游休闲氛围的安全、秩序和品质感。完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戏剧场、电影院、书店等公共文化空间,餐饮店、咖啡馆、美容店、购物店等商业空间,以及城市滨水空间、公园广场、公共绿地、郊野公园、口袋公园、体育运动公园等游憩空间,在市民日常与游客体验之间建立更可持续的情感联结。只有当游客觉得这座城市“来了还想再来”,当居民觉得“住在这里就是幸福”,当老建筑、老手艺能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生,这样的城市才真正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3. 重视城市休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乡村休闲
要解决农村有效娱乐设施匮乏及居民休闲方式单一的问题,需立足实际、多方联动。首先,通过走访调研摸清村民真实需求,避免“一刀切”建设书屋等利用率低的设施,转而结合地方特色和群众兴趣,在村内改造或新建集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如配备运动器材、露天舞台、手工艺作坊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休闲需求。其次,以活动激活设施活力,联合乡镇文化站、学校、志愿者等资源,定期组织电影放映、广场舞比赛、非遗技艺体验等接地气的活动,并挖掘培养本地文艺骨干,带动村民从“围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同时,引入社会力量补充短板,鼓励企业赞助文体器材、公益组织开设兴趣课程,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乡村特色文化,拓宽村民社交和娱乐边界。此外,强化政策保障,将文化设施运营纳入村级财政支持,建立村民反馈机制动态优化服务,逐步引导健康休闲习惯,实现从“晒太阳打牌”到“家门口乐享生活”的转变。
4. 重视“一老一小”,让休闲成为更多人群触手可及的温暖
提升休闲服务的安全性与可及性,是保障“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旅游休闲权益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以社区为中心,完善休闲服务。如社区可设立专门的老年活动室,配备简单的健身器材、棋牌桌,还可以定期组织老年文化讲座、书法绘画班、观影等活动,让老年人在熟悉的邻里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度过休闲时光;社区周边打造“15分钟休闲圈”,增设无障碍坡道、防滑地砖、带扶手的休息椅等适老化设施,同步建设儿童专属活动区,铺设缓冲地垫、设置低矮游乐设备,减少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校和社区携手打造儿童友好型的休闲空间、配备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同时开展各类兴趣小组,像手工制作、自然探索等,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此外,关注残障人士等其他弱势群体的休闲需求,如公共场所应提高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标准,旅游景点应提供专门的导览服务等。

供稿 |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课题组
来源 |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