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非遗承载着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从相关学界到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非遗的传播速度和力度。日本作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历经了跨越百年的系统工程,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存技术与保障体系。在新媒体语境下,通过与日本等国际上一些范例的比较,有助于我国新时代所倡导的文明交流与互鉴。
加强新媒体宣传,提升非遗受众的关注度。现代科技引领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新媒体语境,这意味着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愈发个性化和多元化。创新和科技引领传媒行业的未来,新媒体为非遗传播提供优质的渠道,科技和人工智能为非遗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日本在一些名胜古迹配备全息影像技术和投影设备,使用全新的计算机互动技术提升非遗的吸引力和受众的关注度;举办“人间国宝”等非遗的网络直播,把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生活化”;通过新媒体渠道大力宣传日本被列入非遗的传统节日、祭祀庆典和地域民俗文化等。这些举措让偏安一隅的非遗经受大众文化和眼光的“检验”,从而在大数据时代获得生存空间与发展契机。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从国民文化享受权的角度,谋求多样化的新媒体方案,进而有效地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来分享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用更多的科技要素和创新元素为非遗赋能,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丰富他们的综合人文素养。其次,在新媒体传播的杠杆撬动作用下,让非遗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提高全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活态化”传承、分享和互动,吸引和提高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参与意识,使人们传统认知中“高冷”的非遗,转变为与年轻人生活文化密切相关的一部分。最后,借鉴日本新媒体相关的采访、社评等大众舆论来宣传和提高非遗的影响力。
整合新媒体资源,实现非遗传播的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日本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战略作为日本文化对外传播以及构建日本国际形象的策略之一。《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巅峰之作,被学术界称为“日版红楼梦”。“源氏物语绘卷”是以《源氏物语》小说为题材的国宝级画卷,日本将美术馆藏的全部二十段数字化,建立了网上数据库,国内外受众均可通过数码影像欣赏这一作品。此外,对一部分画卷,以科学的分析结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了修复和再现,传递了超越时空的日式美学。科技点亮非遗,“数字源氏物语图”项目作为日本的“数字文化大使”,借助数字化手段再现了非遗的文化艺术价值,宣传了其传统与现代兼备的国际形象,是日本文化输出的又一例证。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及传播,仅仅依托于文字、图片以及少数民间艺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传播方式上更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体验式、立体化、互动式的传播矩阵,加快建设新型现代化数字传播体系,推动非遗的全方位、多维度传播。非遗能为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而新媒体影响范围广、即时性与互动性强、点击率高等特点,能够突破时空局限,为非遗创造出自由灵活的立体化传播矩阵,推动非遗传播能力和效果双提升,从而实现其在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跨平台和跨地域交流。
打造新媒体平台,激活非遗传承的生命力。歌舞伎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其传统艺能之一。2005年,日本歌舞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重要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媒工具和娱乐手段的普及,给歌舞伎、能乐这些传统曲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机遇。为了使歌舞伎与时俱进,日本在守护经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素创新剧目,完成了从传统剧目到现代剧目的转变,并且通过短视频平台YouTube以及社交平台Line的投放,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新媒体的特性给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桥梁。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展示我国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传播非遗相关的专业知识,促进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过去,中华文化的传播大多需要依靠官方机构的推介才能走出国门,现今,通过互联网作品而红遍国内外的民间创作者不断涌现,他们自发地向世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抖音推出的“非遗抖起来”就获得了年轻人极大的关注和点击率,再如因田园诗意的生活方式而作为中国文化输出典范的 “滇西小哥”“李子柒”等,都属于非遗的一种“活态”传承,能够激活非遗内在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唤起国民的文化自信,让外国人欣赏东方的生活美学,使中国元素走向国际和未来。
目前,借助新媒体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赋能,还需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拓宽其影响力。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社交渠道,尊重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并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打造各种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平台和新颖活泼的新媒体产品,如通过各种网络直播、短视频、VR、微电影、博览会、手机小说与游戏等进行有效的平台投放,让非遗在创意传播中得到传承。我们要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非遗,展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促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更多窗口。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没有种族、地域和国界的,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新媒体作为当下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逐步担当起宣传和保护非遗的重任。无论是非遗的鉴定还是保存,新媒体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重要性已经关乎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厚重,我们应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开展非遗的国际交流、平台互动和技术合作,从而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并且为增进自身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