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播好中国非遗,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做好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耕非遗背后的精神内涵,挖掘让非遗“活起来”的符号标识和文化产品,并以数字媒体开拓非遗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非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国非遗,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国非遗的重要论述出发,挖掘中国非遗的多重价值及其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动中国非遗国际传播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包括非遗国际传播在内的各项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从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出发,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中国非遗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产生活的价值载体。全面了解非遗的流变历史,推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对于非遗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非遗作为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还是联结各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玛纳斯》这样的非遗,“既属于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要和世界文化更好地开展交流互鉴”。这要求非遗的国际传播既要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的高度,展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质,又要细致入微地关照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尊重并彰显其鲜明的地方色彩与民族特色。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传统技艺、民族节庆、口头传说等的传播,让世界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挖掘非遗在当代的实用价值与精神价值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挖掘中国非遗在当代的实用价值与精神价值,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立足历史,让非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样态“活起来”。通过深入阐释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技艺精髓,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科技手段相结合,开发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展望未来进行创新。通过故事化、体验化、互动化的方式,让国际受众深刻感受到中国非遗的精神内核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契合之处。推动非遗国际传播,不仅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创新活力,更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独特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既要讲好非遗故事,又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非遗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应进一步提炼具有代表性的非遗符号,深刻阐释中国非遗的历史积淀与时代魅力。
从传播理念来看,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既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立足全球视野关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开展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为认同不同文化存在独特性与差异性,也要求在文化交流中遵循平等与尊重原则。在传播过程中,应将中国非遗置于全球文化的语境中,深入分析目标受众的文化认知模式与审美需求,在形式与表达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转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双向理解、尊重与共鸣。
二、挖掘让非遗“活起来”的符号标识和文化产品
非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精神特质,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绎与创新。应深入研究非遗背后的精神内涵,挖掘有助于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光彩的符号标识和文化产品。
(一)挖掘非遗背后的精神内涵才能让传播走向深入
非遗不仅是传统技艺或生活体验的集合,还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社会结构以及价值取向。非遗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不仅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度,也在现代化的语境下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持续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指引。鉴于中国非遗背后的精神内涵博大精深,本文参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文化传承、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伦理以及多元文化间的关系四个维度,归纳出守正创新、天人合一、礼义廉耻、美美与共四个方面,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守正创新”体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中华民族流变的记忆,是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积累和经验的结晶,并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青春。例如,数百年来,京剧艺术的传承得益于严格的传统训练和程式化的表演方法;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在舞台设计、音乐编排和演员表演中逐渐融入现代元素,拓展了年轻观众群体。2021年11月,世界首部8K全景声京剧电影《捉放曹》获得了第17届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这部电影将科技与艺术融合,将京剧的内功与电影叙事融合,向世界观众展现了国粹之美;2022年年初,一个以守护和平安宁为主题的京剧唱段《神女劈观》在YouTube上引发热议,其将京剧与动漫相结合,凭借优美的唱腔、精美的服饰、英姿飒爽的人物形象赢得众多海外网友喜爱。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剧目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京剧的持久魅力打下了深厚基础,而守正创新的精神是其成为连接今昔、沟通中外的桥梁的动力所在。
“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从传统的农耕技艺到节气、中医诊法,许多中国非遗诞生于农耕社会。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为例,作为“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其不仅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对自然气候变化的经验总结,更是古人通过对天象和自然规律的观察,构建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农事指导意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依赖关系和生生不息的自然观。为赋予中国的节气文化以全新的影像表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二十四节气系列公益广告,通过画面展现寒暑的轮转、水气的湿燥,通过色彩的运用呈现四季的变幻,通过呈现传统建筑连接自然韵律与人文情感,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智慧,另一方面总结节气文化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令人感到余韵绵长。
“礼义廉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非遗中的节日习俗、礼仪规范等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传递途径,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价值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塑造与规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多年来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推出《传奇中国节》大型直播节目,海内外多点联动,通过节日习俗和氛围,反映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对先人的礼敬、对家与国的热爱。可见,节日习俗、礼仪规范为“仁爱”“孝顺”“忠诚”“和谐”等理念的传承提供了载体,不仅维系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在现代社会中帮助人们重新思考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道德和伦理上的精神滋养。
“美美与共”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认识。以陶瓷为例。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仅陶瓷烧制技艺就达十三种。不同的瓷器风格是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共同造就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国陶瓷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历史上,中国曾从阿拉伯国家借鉴了陶瓷的花色和图案,也曾融入欧洲的陶瓷制作样式、元素和风格,形成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人文景象。
(二)提炼符号标识、创作文化产品,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光彩
从非遗出发提炼符号标识、创作文化产品,应既能反映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又能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产生共鸣。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来看,将非遗的价值、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与公众生活、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正是该节目成功之处。以下从符号标识、仪式体验、呈现形式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
深挖非遗文化的符号标识,适应当代生活的精神需求。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础。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融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于一体,有助于缓解高节奏社会发展下的心理焦虑。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上掀起一股跟练热潮。发挥太极拳在传播中国非遗文化中的作用,应深刻揭示其中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重要影响,向国际受众阐释其如何用肢体语言演绎哲学之理。《齐物论》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太极拳的动作看似缓慢、柔和,却蕴含着充沛的力量,“静”与“动”、“柔”与“刚”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互调节、互为补充。这种动中求静、外动内静,对于增强人的心理韧性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太极拳的健身实践常见于清流环绕、绿树成荫之所,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情画意中实现了中式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何通过新兴媒体技术,提高受众对太极拳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是一个值得深刻探索的课题。
强化非遗文化的仪式体验,推动形成情感联结。民俗(节庆)类非遗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2010年起,原文化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文化团体和驻外机构在海外共同推出“欢乐春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并持续至今。随着这项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举行,各国民众逐渐由中国传统民俗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由对春节的抽象理性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节日仪式中呈现出的鲜明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使春节成为海外受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感、融入性最高的标识符号之一,春节也由此逐渐衍变为一个全球性节日。2024年“欢乐春节”活动期间,英国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墨西哥国家艺术中心、爱沙尼亚塔林罗特曼商业广场、希腊雅典游乐场Allou Fun Park等大型户外广场庆典共吸引80余万名观众到场。春节不仅成为促进受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窗口,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也从中焕发全新活力。2024年2月的元宵节,法国豫园灯会现场展示了《山海经》中的祥龙瑞兽,意大利“童话森林”彩灯节描绘了西方童话里的奇妙世界,匈牙利“欢乐春节”中龙年彩灯节通过展示各种动物造型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许多有创意、有想法、有行动力的青年群体加入民俗传承的仪式生产中,创作出反映生产生活实践又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并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与春节有关的生肖文化、美食文化、神话传说等。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发挥多元主体在传统民俗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有助于让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与各国人民的生活产生联结,成为传播美好生活观念的文化载体。
丰富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创意资源。《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的丝绸、云锦、蜀锦、香云纱以及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精美华服,是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美学的直接载体,其背后的传统技艺是中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美学特色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以美学设计承载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不仅滋养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培育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从历史沿革来看,丝绸的生产、制作与贸易推动了古丝绸之路的形成,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见证。佛教的经典与艺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在中亚地区,丝绸的图案设计和刺绣常常融入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元素;从文化交流来看,近年来,“唐装”热、“汉服”热、“华服”热席卷全球,国际时装展和国际著名服装品牌的产品设计都展现出对中国服饰的浓厚兴趣。非遗技法与现代工艺的交融,中式面料与西式剪裁的结合,数字技术对创意设计的赋能……非遗的创意转化不仅是对技巧和工艺的再发展。通过新兴设计语言、科技手段、艺术表现形式等,赋予传统技艺新的时代活力,既继承了中华文化基因,又使其与现代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实用需求相契合,从而实现更加深远、广阔的文化传承和传播。
三、开拓非遗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数字媒体以跨时空传播、高效信息流通、互动性强、视听表现力丰富等特性,进一步增强了非遗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和网络影视等成为推动中国非遗文化出海的新阵地和创新路径,让全球受众能够更加便捷、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一)网络游戏:推动中国非遗积极融入文化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游戏逐渐成为全球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中,网络游戏所具备的互动性、沉浸感和跨文化传播优势,使其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潜力。网络游戏不仅提供了娱乐体验,还成为文化认同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将传统文化和非遗元素传递给全球玩家,促进文化的全球共享和理解。
中国非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为网络游戏提供具有历史底蕴的故事背景、美术美韵的虚拟场景和人文风韵的游戏符号。近年来,《原神》《黑神话:悟空》等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数字技术、创意设计提升传播效果,推动中国非遗积极融入文化创新。2024年8月,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全平台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300万,《人民日报》点评其“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新气象” 。游戏体验是一种仪式化与戏剧化兼具的行为,网络游戏呈现给受众的并不是单纯的游戏信息,还生动反映了现实生活和价值理念。在游戏体验中,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亲身感受网络游戏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感受和认知体现出潜移默化的、非灌输性的、非意识形态的特征。在《黑神话:悟空》第二章“风起黄昏”中,玩家扮演的“天命人”身中箭镞躺在黄沙地奄奄一息,因听到了灵吉菩萨唱起一段陕北说书才得以逃生。游戏制作团队邀请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熊竹英将游戏场景、剧情与陕北说书特色融合进行创作,唱词为游戏增添了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浓郁的中国风与陕北韵味,引发国内外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被海外玩家评价为“中式Rap”。爆款网络游戏的影响力不限于玩家群体,其“破圈”传播的能力对于提升中国非遗的影响力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随着《黑神话:悟空》的火爆,以孙悟空为灵感的非遗作品黄杨木雕《齐天大圣》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无独有偶,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一款以《黑神话:悟空》中的悟空形象为创意创作的京剧脸谱,引发了众多参会者对彩塑京剧脸谱这一北京非遗项目的关注,也将《黑神话:悟空》这款国产游戏再度呈现在众多国际友人面前。
(二)网络文学:以生动的细节讲述非遗故事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0月,阅文集团海外门户“起点国际”的海外访问用户量约为2.2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Z世代用户占比近8成,日均阅读时长超过90分钟,培养了约40万名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网络文学作者。网络文学中对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不限于宏大历史的叙事,也着眼于日常生活的描绘,其创新表达形式可以将非遗内容以更加生动、易读的方式呈现给国际受众。
2022年9月,大英图书馆宣布将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纳入其馆藏,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当代文化载体和内容产品被海外受众接受和认同。其中,《画春光》《赘婿》等将非遗与故事情节结合起来,让非遗技艺成为主人公事业线构建的重要元素,发挥帮助故事人物成长和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画春光》参考《中国古代瓷器工程技术史》《越窑制瓷史》等书籍,以越瓷文化传承为背景,描绘了小说主角通过刻苦学习制瓷技艺,以精湛的技术和精巧的创新,打破窑场中的陈旧理念,实现了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故事。《赘婿》的故事发生地江宁在历史上丝织业发达,织造技艺成为作品中的醒目非遗元素。随着网络文学平台的发展与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文学愈发具有互动性和跨文化交流潜力,推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讨论和分享彼此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三)网络影视:观赏性、娱乐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传播非遗文化
网络影视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生动的剧情设定和创新的表现手法,成为传播中国非遗文化的新渠道。它们通过全球化的平台触及大量海外受众,尤其是年轻人。通过与现代生活和娱乐需求的结合,网络影视能够让中国非遗文化更具吸引力,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认同。在中国的出海网络影视作品中,不少融入了丰富的非遗元素,具有东方韵味的历史底蕴、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体现东方美学的服装设计,构成了其吸引力的来源。2023年,网剧《去有风的地方》以英语、越南语、印尼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法语等六种语言在全球225个国家及地区的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播映,入选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的视听作品海外展播活动“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优秀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发文称,“中国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谢之遥回到家乡,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量,盘活云苗村经济。”《去有风的地方》在剧情和场景设置中融入了丰富的非遗元素,如木雕、扎染、刺绣等传统工艺,以及白族民居、茶马古道等文化遗产,为全球受众提供了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窗口,引发了对云南民俗风情的关注热潮。
结语
中国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仪式感的体验与文化创造力的展现,能够推动不同国家的公众特别是青年更多感受中华文化精神、参与中国民俗体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有机结合,向全球展现绚烂多姿、立体丰富的中国文化。
作者:胡钰、朱戈奇(胡钰系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朱戈奇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