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维联动的国际传播甘肃生态

【学术成果】时间:2025-07-11      来源:《传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尽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通过系统性变革深入挖掘释放国际传播效能,为新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甘肃省从整体层面入手,坚持内外协同、多方联动,聚焦国际传播主体、内容、渠道、产业四大核心维度,持续深化横向联合、纵向融合,逐步形成全新的国际传播生态体系,不仅为“系统性变革”提供了甘肃范式,而且向全球发出了更有力的“甘肃声音”。海外新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实验室发布的2025年2月《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甘肃省在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指数排名第8,在X(原Twitter)传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3,在Instagram传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9。可见,甘肃省在国际传播的系统性变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成功经验的挖掘总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体协同:构建全域传播体系

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通过多方主体的联动协同,逐步形成国际传播各要素整合建构的全域视角,各方传播主体差异发展、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了国际传播效力。

1.内部整合。为了整合优质资源,壮大国际传播队伍,甘肃省确定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思路定位,通过整合各级采编力量、渠道资源、平台优势,实现国际传播资源的高效流通、高度共享。甘肃国际传播中心自2022年成立以来,先后设立武威、金昌、定西、兰州新区等工作联络站。2025年,甘南国际传播中心成立。甘南州融媒体中心将融媒体矩阵、全中心人员进行统筹部署,将核心、优质资源精准分配到国际传播业务领域,依托联合编辑部,充分发挥智库、高校、海外自媒体等传播主体的优势作用,形成了具有较强开放性、协同性的国际传播体系。

2.外部联动。为解决“单打独斗”“单点突破”的局限,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非常重视与其他地方主流媒体及“一带一路”共建媒体的联动,在纵横交融中寻求更广泛的“全域协同”。2023年,甘肃国际传播中心与福建国际传播中心达成合作,通过人才、内容、技术、渠道等维度的优势互补,全面巩固合作成果,联合打造国际传播新平台,以国际传播需要为导向,联合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寻求更加细化、深层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各自的国际传播效能。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甘肃国际传播中心与海南、山东、云南等九家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达成合作,共同策划推出“Foreigners in China外国人·中国事”的双语系列报道,以融媒体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力。

3.全域发力。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除了进行上述的内外整合协同工作外,还全面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等主流媒体,以及省内文旅部门及市场主体,全域发力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甘肃形象的立体塑造与系统传播。2024年,借助“天水麻辣烫”热点,甘肃广电总台、甘肃新媒体集团等省内主要媒体到现场进行采访、直播,多方联动,先后推出超一万篇(条)新闻稿件。另外,省外主流媒体也纷纷派遣记者到天水进行现场播报,共计发稿3800多篇。其中,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快速响应,在海外传播矩阵上设置“甘肃麻辣烫”话题,先后发布38条动态资讯,并在甘肃英文网发布10多篇相关稿件,后被344家外媒网站转载,极大地提高了天水的知名度,引发了更多海外受众对天水、甘肃、中国的喜爱。在2024年“长城奖—文旅好品牌”案例征集大赛中,《天水——“一碗麻辣烫带火一座城”城市文旅品牌推广案例》成功入选城市品牌优秀案例。

二、文化锚定:突出“一带一路”逻辑主线

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枢纽,在国际传播领域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因此,以甘肃省广电局为引领的各级媒体非常重视错位传播,通过锚定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突出“一带一路”的逻辑主线,在国际传播中寻求更广泛的文化认同。

1.深耕地方文化。甘肃省广电局强调,要以讲好甘肃故事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为切入点,通过凸显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增强历史主动性,持续扩大甘肃文化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为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贡献甘肃力量。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媒体机构及文旅部门,围绕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创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精品,如纪录片《河西走廊》《青绿甘南》《敦煌宝藏》、电视节目《“牍”懂丝路》、动画片《灵草小战士》等。其中,《灵草小战士》聚焦甘肃中医药文化,是第一部登上央视的甘肃动画片。目前,该动画片第一季、第二季均已签署海外发行协议,将在湖南卫视加纳“金芒果”卫星频道播出,该频道上星覆盖中非、西非23个国家,受众群规模近5亿,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大成果。

图片

2.打造敦煌名片。近年来,甘肃省致力于将敦煌打造为全国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基地,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领、文化创新、多维传播,全面提高敦煌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在此背景下,甘肃广电总台全面发挥内部国际传播中心、敦煌记者站、国际传播顾问等的主体作用,牵头组织《乐动敦煌》《敦煌盛典》《又见敦煌》《千手千眼》等剧目创排、巡演,其中由甘肃广电总台、甘肃广电传媒集团推广运营,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联合敦煌文博投资公司共同创排的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以敦煌文化为核心进行创造性、创新性演绎,已经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及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各大剧场完成巡演,截至2025年3月,驻场演出220多场次,并荣获“2024年度最具国际影响力品牌演艺”称号,成为敦煌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

3.深化国际合作。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始终强调与国际各方主体的交流合作,全面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产生了十分显著的辐射效应。就媒体层面来讲,甘肃广电总台全面推进向西开放、“走出去”工程,持续深化与地方媒体、中央媒体、敦煌研究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媒体等的合作,不断扩大地域文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朋友圈”,让甘肃故事、中国故事传得更远。2023年,甘肃广电总台、甘肃国际传播中心与白俄罗斯记者联盟达成合作,共同讲好丝路故事、中国故事。2024年,甘肃广电总台成功举办国际传播重点项目签约暨国际传播顾问授聘仪式,并与尼泊尔著名汉学家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先生达成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尼泊尔语译制协议,以及聘请其为甘肃广电总台国际传播顾问。

三、渠道发力:强化矩阵传播效应

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非常重视渠道建设,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传播矩阵细化整合,产生更具效力的国际传播效应。整体来讲,甘肃省形成了以甘肃国际传播中心、敦煌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和甘肃文旅为核心依托的开放化、层级化、协同化国际传播矩阵。

1.甘肃国际传播中心矩阵。2022年,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管、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依托甘肃新媒体集团组建的甘肃国际传播中心正式运营,成为甘肃省国际传播的战略引领者。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强调以矩阵传播为手段,坚持服务大局,立足地域特色,通过全方位的创新实践,全面推进甘肃故事、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成为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国际传播新名片、新窗口。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先后开通“HiGansu”“Gansu Flavor”“This is Gansu”等多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策划了许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主题报道,如“China Gansu Show”系列、“我在甘肃挺好的(Good Living in Gansu)”系列等,向海外受众塑造传播更加立体、真实的甘肃形象,取得了显著传播效果。另外,中心还聚焦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从更广范围入手进行多语种的中国叙事,让海外受众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截至2024年10月,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开设的海外账号粉丝覆盖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

2.敦煌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矩阵。2023年,甘肃省正式成立敦煌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成为国内首个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国际传播中心,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初步搭建了“122”的发展架构,就是一个矩阵(敦煌文化国际传播融媒矩阵)、两大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媒体传播平台、智慧敦煌融媒体平台)和两个基地(敦煌国际传媒实训基地、敦煌影视产业孵化基地),形成了具有较强文化渗透力的矩阵生态。各账号致力于从经济、文化、美食等方面立体呈现敦煌,打造“人类敦煌 心向往之”品牌IP,为海外受众了解敦煌、甘肃和中国提供了重要窗口。由中心协助传播的“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系列活动,已经先后走进十多个国家,成功掀起了一股全球“敦煌热”。敦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敦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Dunhuang”总粉丝量突破15万,成为敦煌文化的海外名片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总曝光量累计超2213万人次,累计互动量超30.7万人次。

3.甘肃文旅传播矩阵。除了上述两大国际传播中心外,甘肃文旅也是甘肃省国际传播的核心主体,其主要聚焦于甘肃特色文旅资源,从丝路旅游、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等方面,调动海外受众对甘肃文旅的兴趣,塑造传播“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国际形象。2020年至今,甘肃文旅先后在五个海外主流社交媒体上开通“Discover Gansu”官方账号,总粉丝量超200万,并形成多语种宣传矩阵,总覆盖人次突破1.4亿,成为讲述甘肃故事的重要平台。2024年,在甘肃河西走廊旅游宣传联盟推介活动期间,甘肃文旅“Discover Gansu”在Facebook上进行了同步直播,并发表相关主题帖文,累计吸引了800多万人次关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传播效果。2025年3月21日,甘肃文旅Facebook“Discover Gansu”发布了一则介绍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网帖,并从内容和意境上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受众充分领略了敦煌壁画的独特魅力。随后,该帖迅速引发受众关注,互动量快速突破5万次。

四、产业赋能:文创与文旅双驱动

甘肃省为了构建国际传播长效发展的闭环机制,聚焦文创产业和文旅产业,通过产业赋能深层挖掘释放创新活力,为本地国际传播的持续优化、长效发展提供根本驱动。

1.开发文创产品。文创产品“走出去”,不仅能够激活地方文创产业的发展活力,而且能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新出路。敦煌文旅集团开发的“敦煌文创”品牌,成功参加欧洲最大授权展会——全球授权展·欧洲站,并与全球知名手游《列王的纷争》(Clash of Kings)开展全球特别联动,进一步提高了敦煌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另外,敦煌文旅集团在全国首家敦煌主题书局中打造了专门用于传承与传播敦煌文化的藏经阁,收录了海外图书馆馆藏的1200多册敦煌遗书,先后有上百家海外文旅部门及机构团队前来考察,包括孔子学院、澳大利亚大使、驻外机构等,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认可。2024年,甘肃省文创产品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实现“零”的突破,以剪纸、香包、敦煌文创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加速出口,深层激活了甘肃省国际传播的内在活力。

图片

2.深耕数字文旅。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发展,数字文旅正在成为甘肃国际传播的全新路径,在增强国际传播渗透性、创新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敦煌研究院与中国银行主办的“敦煌不再遥远——走进新加坡”数字敦煌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单场总收入近150万元,并赢得了地方受众的广泛好评。另外,数字藏经洞、寻境敦煌巡回展等全新的互动产品,先后走进美国,以全新的文化体验让受众进一步加深了对敦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2025年,“飞越天空”敦煌艺术展在新西兰奥克兰开幕,受众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真实体验了敦煌文化,感受丝路文化的无限魅力。目前,以“云赏敦煌”“数字敦煌”等为代表的数字文旅项目已经成为甘肃省全新的外宣品牌。

3.线上线下整合。甘肃省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不仅依托文创与文旅产业进行线下优质要素聚合,以形成市场驱动传播实践的逻辑机制,还非常重视线上宣发传播,通过多维整合强化文旅产业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引领作用、辐射效应。2025年“五一”期间,敦煌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及甘肃省主要媒体,对鸣沙山月牙泉畔的万人星空演唱会与抖音落日合唱派对进行多屏联动直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传播效果。其中敦煌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依托矩阵优势,开展了12场跨时区直播,并先后发布了63条原创内容,海外总观看量高达530万次,引发海外受众广泛好评与认可,极大地提高了甘肃形象、中国形象的国际好感度、认可度。

五、结语

甘肃省通过主体协同、文化锚定、渠道建设和产业赋能等多个维度,逐步形成全新的国际传播生态体系,在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指数排名中表现优异,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对于其他地方国际传播来讲,一方面,要通过深耕地方文化和国际合作,打造具有较强文化渗透力的矩阵生态,有效提升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效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多方主体联动协同,形成终端多元化、渠道集成化、内容优质化的全域传播体系,在增强国际传播实效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为未来持续优化夯实基础。

作者系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新闻中心策划部主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