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需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即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高度,进一步阐述“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那天起,就一直不断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正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也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
具体表现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从一开始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到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再到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理论硕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硕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成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是一个整体。因此,从逻辑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也就是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中国也就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如一体两翼,缺一不可。
客观地讲,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关注前者,而较少重视后者,主要是特定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误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高度,提升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同时也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新时代,要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开辟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可以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成为时代所需,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必然选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如何总结并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我们开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找到了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的方法和原则,那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这个方针是对历史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是推动中华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方针,也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保障。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方针,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从而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植根于中华大地,已传承五千多年,但它从来不封闭僵化,向来是开放包容的,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吸收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努力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往追求的仁政和大同社会,最终都是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历史已经证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既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有失败的教训让人引以为戒。《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然要从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理念和思维,并使这些理念和思维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当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治国理政。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逐步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进而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成为当代治国理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