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

【观点评论】时间:2025-03-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日,笔者走访了一位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聊到了近期比较火热的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对剪纸创作的影响。这位传承人讲述了自己和AI的故事,前一阵他和相关机构合作,在“喂”给AI一些经典剪纸作品的基础上,AI结合春节主题,快速生成了一系列剪纸作品。说话间,这位传承人拿出手机翻阅这些剪纸图片,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些科技感满满的作品还需再次加工调整。

新的科技浪潮席卷而来,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广泛应用于商业、政务、生活服务等方面,其高效的处理能力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便利,让人对人机共处的未来生活充满期待。一直以来,社会上就有“如果智能机器人取代社会上的大部分工作,人类干什么去”的讨论,一部分网友的回答是“去搞艺术创作”。可见,在很多人眼中,艺术创作是AI无法取代的。以剪纸为例,AI的核心是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其在剪纸设计速度方面远超人类,也有一些创意亮点,但在剪纸艺术作品的整体设计、呈现方面,还欠缺火候,和非遗传承人有着不小的差距。

从事艺术创作的群体该如何对待人工智能?不少艺术创作者都在积极拥抱新科技,一是尝鲜,二是多少有点想和人工智能一较高低的意思。前一阵“童话大王”郑渊洁给AI下达相关指令后,AI只用了4秒钟就完成了一篇作品,郑渊洁坦言“写不过AI”。还有由中央音乐学院自研的人工智能音乐大模型生成的中国首部AI交响乐《千里江山图》,通过分析千年名画的构图与意境,自动生成同名交响乐。乐曲中,古筝模拟重峦叠嶂、弦乐勾勒烟波浩渺,AI用音符诠释了“咫尺有千里之趣”的中国美学,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

技术向善,作为辅助性工具,AI是为人类服务的,可以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它能取代一些基础岗位,但AI还无法完成包含情感、文化价值等在内的复杂类艺术创作,表达出人类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独特生命体验,这些才是人类艺术宝库最核心、最宝贵的存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