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文交流的意义与实践——在2024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胡钰】时间:2025-03-13      来源:本站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学者专家:

大家上午好!

一、国际人文交流的意义

我主要探讨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途径。2024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于9号召开,而8号《人民日报》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人文交流的新论述,他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追溯至更早,全球文明倡议的第四点就是“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国际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是突出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其深入贯彻落实。

对于国际人文交流重要性的理解,要从当前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更深层次来讲,经济作为政治的身体,文化则是政治的灵魂。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重大冲突,其内核在于文化问题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国际人文交流从其英文(people-to-people exchanges)字面意义上理解,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人际交流能够实现文化沟通,进而消解文化冲突。

二、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及教育

当今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文化多样性,对文化多样性理念的教育愈发凸显其重要性。近年来,我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通识课程,名字就叫“文化多样性”。当前诸多文化冲突的起因主要就是缺乏文化多样性的观念,而强调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文明中心主义。文化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导致不同文化、组织、信仰的各方难以合作解决世界问题,各自强调自身为中心、优先,从而无法实现合作与融合。因此,树立文化多样性理念至关重要。国外学者也在探讨这一问题,普遍认为需要全面地在全球青年中加强文化多样性教育。

近期,我们进行了诸多尝试,通过中心的力量推动文化多样性理念的传播。国际御厨协会负责人有一句话颇为深刻:“政治让人分离,美食让人团结。”各国领导人或许存在冲突,但为他们做饭的大厨们却能友好相处,这正是人与人交流带来的益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的基础在于青年相亲。自2017年起,我们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旨在通过走出国门了解不同文化,提升青年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增进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全球南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强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当代中国青年使命的认同。我们选择的国家主要是全球南方国家,包括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沙特、阿联酋、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青年之间的交流,培养更多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青年。

实践课程主要采用参访式教学方式,我们每到一地都会进行连续的会谈。旅行对于现在的中国青年来说已非难事,但最稀缺的是深旅行。我们强调见人,深入体验当地文化,参与重大文化节日活动。还有就是我们一定会讨论,有讨论才能深化,才能把自己一天的交流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素养。课程提出,用自己的脚来丈量,自己的眼来观察,自己的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口来传播。希望广大中国青年能够独立地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传播世界。

三、国际人文交流的理念

我们提倡通过国际人文交流传播一些理念,比如:“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实际上,现已增添了一句表述:英语不等于西方。在西方国家内部,例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并未普遍采用英语。我们倡导的是“跨文化尊重而不是跨文化摇摆”,对强势文化不应盲目仰视,对弱势文化亦不应轻视,故而反复强调跨文化尊重的重要性。同时,要“走出中国看中国”,唯有走出国门,方能真切观察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作为,以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进而领悟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全球的深远影响。走出国门愈深,对中国发展所承载的世界意义之理解亦愈深。

此外,需正视全球发展的诸多挑战。当前,中国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理应有更多中国青年登上这一舞台,而非仅仅满足于在大都市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面对全球性问题,我们亟需培养能够勇于担当的青年领袖,鼓励他们“到世界最需要的地方”,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为此,我特地编纂了一本名为《这个世界的人与人文》的书籍,介绍了不同的文化旅行。

在埃及访问期间,一位埃及学生朗诵了鲁迅的诗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其表现令人赞叹。在沙特访问期间,一位大学生能深情背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情此景,令众多同学动容。我追问其理解,竟解释得极为精准。这正是国际人文交流的意义所在。国际人文交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认同,亦能促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形成多样认同和整体认同。我们应深入认识伊斯兰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不同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新时代为中国青年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未来,更多中国青年应致力于认识多样性的世界,以世界为舞台,在世界创青春。

四、 新轴心时代的人类新文明

在人类文明的新轴心时代,中国应能在国际人文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物质上追赶西方,在精神上回归传统。因此,需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部落主义,树立全球文明观。全球文明观的基本理念是建设人类的共同命运,关键是建设人类的共同文明。对于人类文明来说,现代化是共同目标,而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殊途同归现代化,要承认多样性的现代化道路,而不是单一性的现代化道路。人类不需要强迫的、统一的、同质的文明进程。旧文明观念中,纯粹才是完美;新文明观念中,多样才有活力。全球文明观反映的是多数国家而不是少数国家的文明观,推进的是各个国家共同发展而不是两极分化,实现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跨文明团结而不是分裂。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发展倡议,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为培养全球文明观,我们的国际人文交流工作至关重要。

在国际人文交流工作中,建立全人类意识尤为关键,要通过国际人文交流建立全人类意识,即发明人类的基本概念、重建人类的依存意识、传播人类的共同价值、形成人类的协作机制。我曾五次前往非洲,无论东非还是南非,其博物馆均强调“欢迎回家”的理念。智人起源于东非,因此非洲常被视为人类的摇篮。全人类意识的形成,对国际人文交流具有核心意义。对青年的国际人文交流,重在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意识,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提升文明交流互鉴的能力,从而明确人类新文明的目标。

近期,我们正在推进一个“全球艺术航海”项目,计划从广东南海出发,以艺术家为主体开展全球航海行程。船只设计风格融合中国古典艺术元素,同时采用风能、光能、氢能等新能源。期望通过此项目,推动中国更积极地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人文交流达到新的高度。

最后,分享一句话,在布鲁塞尔机场,我曾看到一块标识牌,其上的话语恰好展现了国际人文交流的意义:“探索世界,重新探索彼此。(Discover the world. Rediscover each other.)”

谢谢大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