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在以“国际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建构:创新与探索”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我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这是专门研究传媒和传播的大学。与此同时我也来自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这个协会是聚集中国发言人的团体,不管政府的发言人、企业发言人还是致力于让传播带来更多互益相关过程的朋友。
今天的主题很好,提出新的叙事方式,不再用陈词滥调绑架我们,从三个角度我和我的同仁做了一个讨论。所以我接下来讲三个部分,第一,谈谈我们的症结;第二,讲一下病理;第三,提特别简单的建议。
一、关于症结我想要强调四个不匹配的问题。
1、中国贡献和中国形象严重不匹配。我们甚至发现在某些特定国家眼中,中国对世界贡献越大,形象就越差。事实上好像也正是如此,中国过去十年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形象却越来越差。当然并非在所有国家心中都如此,但是我们看到当下这是非常令人遗撼的结果。难道这个世界鼓励大家对别人的贡献小一点,形象就会变得好一点?如果这样的话,世界真的会变的非常的荒谬。
2、中国实力和中国传播的不匹配。这个方面我们在自己检讨自己,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一些企业在海外觉得自己确实经济实力很强了,我们去了就是做事,不浪费一分时间。除了做工程以外,不能再有预算做传播工作。所以和很多国际友人国家不一样,很多国家去一个地方投资先做人文交流,再做公共关系,团结当地的精英学者。而中国去一个目的地国家上去就建项目,要不建一座桥、盖一座楼,盖完楼我们就彻底离开了,没有留下任何的中国声音。实实在在做了贡献,但是是有建设无传播,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实力增强了,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先做后说,反正做了好事不留姓名也不太说,但时间长了以后好像是个问题,所以实力越强越不传播,这个毛病我们自己也发现,公关协会做了很多呼吁,中国传媒大学办了很多培训班,我们想解决这样的问题。
3、中美民间和中美官方的目前的“热与不热”的不匹配。我们觉得官方很冷,其实民间很热。中美的官方很显然不太热,但是今天这个会场好热,我觉得这个背后就说明有一些官方在违背民间的意愿,导致很多不应该发生的问题。
4、世界对中国的需求和某些国家遏制中国的不匹配。我们认为世界越需要中国的时候,某些国家就越想来遏制中国,这真的是不应该的。
二、针对上面四个不匹配,我们认为病理最大的病理就是两大问题,说明全球系统不健康了。与此同时,某些领导人没有尽到职责。
我认为中国包括学者从来没想挑战哪个国家做领导者,我们更希望的是更强的领导力。这个世界欢迎、鼓励、支持贡献者、建设者、实干者、创新者、自律者和公心者,中国恰巧就是这样的,但是如果让这样的人遍体鳞伤,以后就没人愿意做出贡献。
中国喜欢多做少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特别喜欢做好事不留名。我认为很多西方国家要反思的是说的很多,听的很少,多听一听吧,而且广泛听一听,情况就会有变化。当然还有更多关于路径的讨论,我愿意听一听各位的高见再抛出我们不成熟的建议。
(本文依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在全球化智库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