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在以“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全球化30人圆桌论坛上发表观点。
董关鹏表示,他是一个全球化的积极拥护者,他认为“全球化对人类来讲就是阳光,如果全球化不足,人类就没有阳光。”所以,今天的全球化不是一个选择,不是哪一天说某段时间必须要全球化,他认为,全球化是我们最必需的营养。
他表示,全球化是世界的全球化,在当前情况下,全球化不是终结,而是进入了重组、重现的新生阶段;在机制上,全球化从单一主导的向多元主导的新世界变化。他强调,没有包容可能就没有世界的进步,也没有人类的今天。“如果国家之间永远都是睚眦必报,那么我们就和某些超级大国一样,变成了巨婴,你弄我一下,我弄你一下,最后盘子都打碎了。”
关于中国从被动到主动反哺、在全球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谈及三点感受:
第一,董关鹏表示,要让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世界认同中国,我们不能过于急于求成,还是需要长期努力。从传播角度,让大家喜欢你需要一个过程,第一从知识变成常识,目前相当多中国发展的知识离世界的常识还有点距离,所以,经济学家冲在前面,企业家冲在前面,国际关系学者是战略的总工程师,不必强求马上就有效果,知识变常识,事实变成共识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他指出,老子留下来的一句话叫“愚者善说,智者善听”,他认为这句话第一在“听”,现在大国之间彼此都不听了,直接指责对方“你到底怎么回事”,既不听也不看,对受众没有做过研究,对对话也没有深入研究,就做了很多判断,这是传播学的大忌。在这方面,中国要带头做个善听的国家,再做一个善“说”的国家,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肩负考虑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
最后他强调,传播专家关心的应该是道德模范的能力,和行动先锋的能力。他认为,在很多全球化的行动中,中国是先锋,但我们做的很多,说的有点少。他指出,“全世界举着道德大旗的国家有可能道德方面做得不一定好,但中国是在道德方面很认真的国家,但说的太少了,经常被人家指责。”追根溯源,我们在各国拓展业务的央企总是多做少说,只做不说,不逼不说,反正就是“不说”。他表示强烈建议:不仅要说,而且把央企原来讲业绩、讲逻辑增加为讲道德、讲情感,道德和情感要搭配,对逻辑形成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