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程曼丽,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编著《十年——新闻发言人面对面》《新闻传播学辞典》《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等。
第三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日前在京举行。新媒体时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如何在突发事件中更科学地做好新闻发布?如何打破“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等西方话语垄断,构建中国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封面新闻专访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
第三届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程曼丽认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发言人、发挥新闻发言人的新媒体特质,已成为政府新闻发布部门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事件的亲历者和相关公众经常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新闻发言人必须掌握与时俱进的新闻发布工作技能。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
回望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40年,她认为,新闻发布让中国形象更加开放自信。通过新闻发布,世界各国得以更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原则立场、政策主张,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场越来越受关注和尊重。
新闻发言人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
封面新闻:1983年我国宣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至今已40年。新闻发言人角色及职能有哪些变化?新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趋势如何?
程曼丽:新闻发言人是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代言人,代表官方发声、表态,是党委、政府与媒介、公众沟通的桥梁。经过40年发展,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加强政府与媒体、公众的沟通,提高政府公信度,维护公众知情权,鼓励舆论监督,塑造政府形象及危机事件处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新闻发布的另一个变化,是过去比较重视“起点”方面的工作。比如,信息准备是不是充分,数据是不是完整,采取什么样的发布形式更恰当。对于“落点”,也就是效果的关注度不高。比如,信息的发布、对事实的披露,会不会引起公众更深层次的疑惑,对这些缺乏必要的关切。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具有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且知情权意识增强。新闻发言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主动融入新的信息传播场域,向服务型、责任型、回应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熟悉社交媒体运行规律和要求,主动利用它来进行新闻发布。
如何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
封面新闻:今年是“一带一路”建设十周年,如何借此机会讲好中国故事,打破“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等西方话语垄断,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程曼丽:关于“一带一路”,西方媒体有很多偏见性报道,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是西方媒体的话语建构,是在对华战略大框架下设计出来的,违背客观事实,和中国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取得的实际成效是不相符的。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现实双重因素影响,西方在国际舆论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相形之下,中国媒体常处于不利地位,难以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
尽管这些年全力进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舆论一边倒的局面,但作为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各方整合资源、共同发力、协同互动。比如,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推动对外传播,形成资源共享、立体化传播、多位一体的对外传播模式,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
中国有句老话叫“事实胜于雄辩”。“一带一路”启动十年了,无论经贸合作还是合作共建的民意基础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增进了沿线国家民生福祉。要以取得的成绩为依据讲好中国故事,拆穿西方有关“一带一路”的话语陷阱骗局,打破舆论屏障。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借船出海”。比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各国运动员把中国真实情况传向世界,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的发展。
面对热点敏感事件,新闻发言人如何更好地发声?
封面新闻:突发事件发生后,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信息传播迅速,新闻发言人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和新闻发布?避免发展成“舆情危机”?
程曼丽:传统的新闻发布面临挑战,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为政府新闻发布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更顺畅地了解舆情民意。这要求我们熟悉社交媒体的运行规律和要求,主动利用它来进行新闻发布。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发布信息时和网民之间缺乏深层互动,反馈信息不够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突发事件中,民众获取不到第一时间的信息,不能打消疑虑,自然会产生一些情绪,谣言传言就会“大行于世”。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方面要及时发布信息,另一方面要释疑解惑,对舆论走向保持敏感度,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如果在某个节点缺乏判断,等到反应过来时,可能已经酝酿成舆情事件了。
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论关切等情况时,新闻发言人要遵循舆论传播规律,掌握时机、把握分寸,积极主动发声、表明立场态度,付诸权威、赢得舆论信任。这个挑战不止落在新闻发言人身上,也落在每个公职人员身上。在事实的链条上,每个工作环节都非常重要。
面对外国记者“污蔑式”提问,如何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封面新闻:外交部等一些重要新闻发布会,部分外国记者有时恶意炒作甚至“污蔑式”提问。新闻发言人应该如何应对?
程曼丽:外交部发言人代表国家发言,亮明中国态度,阐述中国主张,成为国内外公众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窗口。近年来,西方对中国的舆论打压愈演愈烈,面对这种挑战,外交部发言人旗帜鲜明地对有关中国的不实言辞进行反驳,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西方舆论压力,要研究舆论战术。“舆论战”不仅是攻击和反攻击,更是国家博弈框架下的一种话语建构,需要前瞻性思考和布局。对恶意炒作,要正面应对,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揭露恶意炒作行为。另一方面,让他们到中国来看一看。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与公众双向互动交流?
封面新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发布从哪些方面发力,才能实现发言人与公众双向互动交流?
程曼丽:双向互动交流,是新闻发言人的一项重要职责,本身就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新闻发言人,应当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公众知情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信任。如果发言人把公众诉求当成负担,对他们的疑问置若罔闻,甚至替责任人掩盖事实、隐瞒真相,敷衍或者冷处理,会导致公信力丧失。
新闻发言人既要代表党和政府及时发出权威信息,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又要从受众角度换位思考,努力做好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纽带、桥梁。提高话语能力,不仅指口头表达能力,还包括对政策法规全面解读和深入阐释的能力。新闻发言人既要有行政经验,还要增强主动意识,提高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