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城市与媒介:流量语境下网红城市的“可沟通性”

【学术成果】时间:2025-08-08      来源: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摘要】深度媒介化时代,网红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象呈现方式,其中的流量积聚与退散成为常态。本文基于流量语境引入“可沟通性”概念,将其作为理解城市与媒介关系的切入点,结合20个网红城市2018―2023年的百度搜索指数和具体城市案例,发现流量走向的趋中心性和趋奇观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可沟通性强弱成正比。基于系统、情感、信息三个维度的实证性研究,支撑了“可沟通性”的理论框架:网红城市的良好沟通机制可以稳定趋中心性流量,其中情绪沟通助推普通城市的“奇观”流量,城市元素精准挖掘激活文旅流量。

【关键词】网红城市;可沟通性;百度搜索指数;流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媒体兴起引发的传播革命,城市与传播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在碎片化社交、信息过载与噪声交杂的情境下,有效沟通愈发困难,有效交流、理解和达成共识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城市的“可沟通性”成为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经济与媒介传播的共同影响下,“网红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城市沟通特征。作为一种“容器型”媒介,城市及其物质体系释放出让特定生活成为可能的时空场景。网红城市的兴起虽然具有随机性、自发性和不确定性,但并非完全无规律可循。这类城市通常因某些独特属性而受到网民广泛关注,成为城市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和城市文化传播的新焦点。这种线上与线下流量的聚合与再聚合,建构了城市沟通虚拟与现实的双重路径。

在城市“可沟通性”研究领域,学者们汲取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传统,尤其是芝加哥学派的经典城市传播理论,逐步构建出信息、情感、系统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可沟通城市”理论框架,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沟通的重要性。首先,城市“可沟通性”的基础在于信息传递与共享所达成的意义协商。德国学者克劳斯·昆茨曼(Kunzmann K. R)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主张“可沟通城市”(communicative city)的核心在于通过提供信息和参与机会两个方面来保障市民发起和进行围绕城市未来的重要讨论中创造地方认同感和市民自豪感以及提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其次,城市“可沟通性”的核心在于实现情感需求的关系建构。尼科(Nico Carpentier)拓展了昆茨曼观点,提出了“参与范围”“公民权利”“公民道德”等维度,希斯·汉姆林克(Cees J. Hamelink)提出了基本人权观。国内学者吴予敏在探讨中国城市化问题时认为,中国城市“可沟通性”的本质是“成为有共享的文化认同的社会共同体”。再次,城市“可沟通性”的动力在于各种互动机制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美国学者加里·加蓬特(Gary Gumpert)和苏珊·J·德鲁克(Susan J. Druker)从互动视角归纳出交互空间和机会、内部畅通扩散的基础设施、自由政治表达与市民参与的氛围三个要素。杰弗里(L.W. Jeffrey)提出城市“可沟通性”应该具有公民公共活动与公共角色的承担性、社区稳定和流动的平衡性、传播系统的动态整体性。孙玮结合中国的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三个城市议题:如何尊重多样性并打破区隔、如何达成时空平衡以及如何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了城市可沟通性三个核心评价指标“地理网络”“信息网络”“意义网络”。综上,中外学者对城市“可沟通性”的研究不仅关注城市物理空间上的连接,更重视社会、经济、信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度融合。

城市网络流量的此起彼伏,实际反映的是城市在不同维度上的沟通能力。因此,在流量语境下,以沟通能力的强弱作为衡量标准,探讨网红城市传播实践中“可沟通性”具备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城市可沟通性理论框架在认识论层面的印证与拓展,也是在实践层面对新媒介与新技术影响下网红城市流量的不确定性的应对。

一、网红城市流量走向:

趋中心性与趋奇观性

当下,被冠以“网红”的城市层出不穷,国内权威数据平台之一的鸥维数据联合“驱动中国”共同发布的《2023年中国网红城市指数TOP20榜》显示,排名前20的网红城市有: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南京、深圳、杭州、苏州、广州、武汉、青岛、哈尔滨、香港、淄博、天津、大连、洛阳、郑州、长沙。这些城市通常因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活动、美食体验或网络热点事件而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和搜索。百度指数作为衡量网民搜索行为的重要指标,反映出这些城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流量变化及热度趋势。由于自2018年起,短视频开始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2018年―2023年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网红城市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上产生现象级影响,因此本文截取2018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城市百度搜索指数日均值进行观察。

数据显示,网红城市的流量变化存在两个鲜明趋向性。一是趋中心性。所谓趋中心性,是指网络流量在城市分配上,往往更多流向于具有强大的经济、文化、科技或政治影响力的城市。例如,在排名前20城市中,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南京、深圳、广州这8个城市的百度搜索指数日均值每年都在9000次以上,拥有长期且稳定的网络关注量。从城市政治地位来看,它们属于直辖市、经济特区或省会城市;从城市经济实力来看,根据各地公布的2023年全年GDP数据,“北上深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头部城市,重庆、成都、南京、西安分别位列全国城市的第5、7、10、22位;从城市文化资源来看,它们享有“天府之国”“古都古城”“改革之城”等盛誉,其经济实力强、国家地位高、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形象已经深植于大众心中。这些中心城市通常拥有更发达的经济、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更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些优势使得它们在网络空间中更具吸引力。二是趋“奇观”性。这里的奇观(spectacle)是指“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在流量主导的媒体时代,媒介成为“奇观”的制造工厂,它们通过制造和呈现具有边缘化、陌生化、客体化的事件来吸引流量,同时影响公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例如,排名前20的城市中的淄博,其他年份百度搜索指数日均值均在3000次以下,而2023年跃到7087次,正是流量追逐“烧烤”呈现的人间烟火气奇观的直观反映。

中心城市成为受众心目中高质量信息、高品质生活、高价值工作的想象地,而网络“奇观”则成为满足受众好奇心、实现互联网社交的驱动力。当然,网红城市流量趋向中心城市和趋向网络奇观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并非截然分流竞争。它们各自反映了不同的网络行为和社会趋势,对网络生态、用户行为和社会舆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城市可沟通性特点与网红城市流量

以2023年百度指数前20名城市的流量变化为例,本文发现,“网红城市”作为拥有网络热度的具象空间,在城市传播力上表现出共性,部分城市也表现出了独特性。其流量走向的趋中心性和趋奇观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可沟通性特点密切相关。从系统维度看,网红城市良好资源配置促进城市沟通机制的运行,导致了流量的趋中心性;从情感维度看,情感的“可沟通性”是普通城市走红的关键因素,也为普通城市带来奇观效应的流量;从信息维度看,它作为城市可沟通性的基础,通过意义沟通与建构促进中心流量和奇观流量的注入,还起到了重塑城市形象、激活文旅流量活力的功能。

(一)系统维度:良好沟通机制可以稳定趋中心性流量

网红城市流量分析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稳定吸引流量的城市,都拥有丰富的城市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优化城市沟通机制,在沟通主体、沟通方向和沟通形式上实现了科学有效的融合,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高沟通性发展。城市的高沟通性,反过来又如同加速器一般,推动了流量的持续注入。这一过程中,城市资源与流量注入形成了互为因果、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彰显了城市沟通与流量增长之间的紧密关联与正向互动。

沟通主体多元协作。城市的形成与人群之间的互动紧密相连,而良好的城市基础则为各类资源,尤其是为人力资源的汇聚提供了沃土。在多元主体协作框架内,优质人才通过不同的身份和方式,共同参与到城市沟通和形象共塑过程中。以政府宣传部门和旅游推广机构为代表的官方宣传力量,通过精准的市场策略和推广活动,诸如旅游推广、文化节和展览等,有效地将城市的独特魅力传达给目标受众,从而塑造出鲜明的城市品牌形象。与此同时,文化名人和历史专家等权威声音,则通过发表关于城市的深度文章,以知识的普及和权威的解读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并深化公众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在数字媒体时代,明星和网红作为新兴的传播力量,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与城市相关的内容,有效地引发粉丝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此外,本地居民和普通游客作为城市的直接体验者,他们的分享和反馈为外界提供了真实、生动的城市印象,从而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认可度。在网红城市沟通中,官方意见领袖与民间意见领袖的线上联合互动,进一步增强官方平台的公信力、舆论领袖的推广力以及本地居民的地方感、网民的参与度、游客的认可度。多元主体互动融合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与重要的“城市地位”、发达的“城市印象”叠加,便会获得稳定的大众关注和网络流量。

沟通方向内外兼顾。城市作为一个开放且动态的系统,其内部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进步与外部资源的有效吸引和利用,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内外双维度动力。对于网红城市而言,流量不仅是衡量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其内外沟通成效的直接映射。在内容资源层面,网红城市注重内挖外引的策略实施。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人文精神,网红城市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塑造出独特的城市个性,形成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符号或消费象征。另一方面,积极向外寻求活化与创新的力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通过跨界、跨区域的合作创新,不断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成功营造媒介热点。例如,2023年备受瞩目的哈尔滨冰雪节,既传承了“冰雕”文化的精髓,又打造了如“世界最长冰滑梯”等创新IP,为游客提供了极致的冰雪娱乐体验,成功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营造了网红事件。在服务层面,网红城市同样坚持内外兼顾的原则。在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外提供优质服务,以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也高度重视保障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避免旅游过度开发对本地生活空间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网红城市追求流量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城市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人才,从而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而城市的终极发展目标,是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唯有实现内外兼顾,方能确保沟通的全面性与公正性,使各群体均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与共鸣。市民也才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城市与外界的互动中,成为城市走红的坚定支持者、积极拥护者与有力推动者。

沟通形式虚实互嵌。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下,网红城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高度渗透与融合,线下内容通过线上生产形成强大的社群效应和话题热度。以重庆为例,其独特的城市地形、规划设计和轨道交通系统,为网络“8D魔幻城市”内容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通过视觉媒体的创意呈现,如立交桥的盘旋曲折、李子坝轻轨站的“单轨穿楼”等景象,被转化为令人惊叹的视觉符号,营造出一种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城市意象。同时,通过搜索引擎优化(SEO)、内容营销等方式,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进一步传播其独特的城市文化、美食、景观等元素,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有效地将线上热度转换成线下体验和打卡,将线上影响力转化为线下的人流量。线下体验时,大众习惯性通过抖音、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分享,当“移民”“陪都”“红岩”这些独特的巴渝文化和热情、火辣的重庆市民生活再度以个人叙事内容进入网络又会进一步引发网友共鸣,并产生关注和讨论,形成新的流量。这种虚拟与现实互嵌的沟通方式帮助大众完成了“不在场关注”和“在场体验”两个环节,使得网红城市的传播更加立体和生动,城市、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和深入。

从根本上说,网红城市的出现源于内外部资源的有效链接、沟通与合作。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实现“可沟通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增强了城市传播的韧性和在流量竞争环境中的固流、稳流能力。这种以虚实互嵌为特征的沟通模式,正成为推动网红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情感维度:情绪沟通助推小众城市流量“奇观”

在传统传播法则中,城市规模或者说城市能级常被视为传播的关键因素。信息鸿沟会让“大城市”与“著名城市”更易获得公众关注,而被海量信息遮蔽的城市变成“小众”城市,面临“酒香巷子深”的城市传播困境。然而,近些年数座小众城市却异军突起,成为流量焦点。观察小众城市广泛传播的现象,其传播逻辑可概括为:以日常事件作为初始引爆点,有效汲取基础流量;随后,通过微博、抖音等具备广泛覆盖度与高速传播性的互联网平台,精准触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机制,进而构建起一种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情感互动模式。此模式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汇聚大量流量,形成瞬时的流量分配优势,而且,在持续的运营策略与深度发酵效应的共同作用下,这种优势会进一步演化成一种持久的流量“奇观”现象。最终,实现了从流量积累到城市品牌塑造与提升的机遇。城市传播逻辑的根本在于共情效应,即高度唤醒的情绪能够激发口碑传播。情感维度的沟通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连接着个体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打造情绪共鸣与情感共振。乔纳·伯杰提出的传播感染力原则中,“情绪”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和生活水平、教育程度的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一方面,更加重视生活中的情绪体验,追求能够带来愉悦、满足和幸福感的事物和活动。另一方面,人们向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契合发展,如自我实现、社会认同、尊重与包容等。个体在亲情与家庭、友情与社交、爱情与浪漫、人生里程碑的共同经历等多个方面与他人或特定情景易于产生情绪连接的共鸣点。这些点被触发时,人们往往能够跨越年龄、性别、文化等差异,产生共情,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形成情感共振。例如,淄博的烧烤热起于个体对美食、对热闹场景的热情回归,归于大众对“城市温度”的共同想象。“人间烟火”的展演满足了人们打破疫情隔空交流重返热闹的强烈渴望,“美好约定”的元素叠加上“大学生、感恩、期待、打卡”等话题加速了大众情绪发酵,努力实干的政府、互帮互助的社区居民,一座城市为摆脱疫情阴霾振作精神的积极发展姿态,又唤起人们同命运共患难的情绪触发点。个体的具身体验、情绪获得与大众的“互动仪式”都在这些小众城市得到实现。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件或特色元素往往因为贴近民众生活、富含地方特色或具有话题性,成为吸引初始流量的“磁石”。同时,在城市传播过程中,“行为、场所、文字、图像、文本、意识、有形的、建筑物的、精神的、智力的”等元素都成为具有丰富意涵的载体或者象征符号。这些符号也会因故事性和情感价值成功触动公众情绪,成为引发情感共振的“种子”内容。

加强网络口碑传播。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助力下,个体间的信息传播变得迅速且广泛。口碑传播以其特有的信任度和影响力,逐渐成为塑造和推广网红城市形象的关键手段。首先,口碑传播依赖于社会网络中的信任关系,信任属性是口碑传播的核心。人们对于网红城市的认知和感受,往往来源于亲朋好友、网络意见领袖或普通网友基于自身真实体验和感受的真实分享。亲朋好友之间的信任是基于长期的情感积累和互动形成的,这种信任关系使得他们的分享更具说服力。网络意见领袖则凭借其专业知识、独特见解或广泛的影响力,在特定领域内建立起权威地位。而普通网友的真实分享,虽然可能较为零散,但因其数量庞大且贴近大众生活,同样能形成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来自“亲身经历者”的声音,因为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述,还蕴含了分享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种基于信任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口碑传播在塑造城市形象、推动旅游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口碑传播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网红城市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例如,亲历者有关天水麻辣烫美味和独特之处的短视频或直播。通过UGC内容创作,如故事化叙述、情感化表达、本地化文化展示等手法,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进一步激发受众的各种情绪,好奇心、怀旧或认同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从而在线上与线下空间内构建起强烈的情感互动网络。带有高度情感共鸣性“种子”内容,通过“不同主体的空间实践及其产生的城市体验融入到城市品牌传播之中,表明城市品牌不仅具有符号化的象征意义,而且释放着城市交往的活力。”

正如胡翼青所说:“中国式的现代城市治理恐怕不能仅仅依靠科技,还需要依靠智慧和艺术;恐怕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治理,还要依靠情感调适。”小众城市成功突破传统传播法则限制,实现流量“奇观”,正是在用户互动和平台算法的双重推动下,个体对小众城市体验的积极情绪在表达、感染与分享过程中形成了共情、共鸣与共为的集体情绪感染与释放效应。小众城市的独特魅力得以广泛展示,公众情感被深度触动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向往。小众城市通过情绪沟通实现流量崛起,不仅是技术赋能的结果,更是心灵共振的体现。

(二)信息维度:城市元素精准挖掘激活文旅流量

当前,在城市功能趋同、城市个性模糊的情况下,流量赋能快速提升了城市个性元素的普遍可达性,增强了城市识别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城市营销,促进了城市文旅产业高速发展。通过对上述网红城市指数增长后的文旅信息追踪,观察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的指数变化,发现网红城市指数与城市元素指数多次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网红城市百度指数增长的城市元素主要有两大类别:1.地标性元素,例如“北京”和“故宫”、“上海”和“东方明珠”、“重庆”与“洪崖洞”、“杭州”与“灵隐寺”。2.特色性元素,例如“西安”与“十四届全运会”、“南京”与“City Walk”、“哈尔滨”与“冰雪节”、“洛阳”与“洛阳牡丹文化节”、“青岛”与“啤酒节”、“淄博”与“烧烤节”等。

核心元素创新挖掘,激活城市传统流量。城市地标,作为城市形态总体特征的浓缩、凝聚与集中反映,不仅是城市传统核心元素的标志性代表,更是城市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理论中,明确提出了构成城市环境的五大核心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物(即地标)。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框架,其中地标更是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成为城市识别与记忆的关键节点。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地标的传播效应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双面性。一方面,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地标作为城市传统核心元素,已逐渐演化为城市的公众标识,其深刻内涵对大众的城市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故宫之于北京的历史厚重感、东方明珠之于上海的现代国际形象、洪崖洞之于重庆的巴渝传统文化,均通过地标这一载体,构建了大众与城市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这些知名地标因过度曝光而逐渐失去新奇感,甚至可能导致城市形象的刻板化与同质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挖掘城市核心元素,并赋予其新的传播价值,成为当前网络空间参与式传播生态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北京故宫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系列纪录片,以生动且深刻的叙事方式,向受众展现了文物与博物馆背后的故事,不仅提供了全新的博物馆体验视角,更在全网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实现了传统城市元素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有效融合。同样,洪崖洞通过打造“未来重庆”赛博朋克体验区,满足了公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与对新奇体验的追求,进一步激活了城市的文化活力与旅游潜力。

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深入挖掘并展现其核心元素的新价值,不仅产生了丰富的传播话题,还实现了“社交货币”的增值效应,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持续的热搜级流量。这一实践表明,城市核心元素的创新性挖掘,已成为激活传统城市流量、推动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特色元素个性塑造,推动文旅流量差序发展。流量分析揭示,定期策划并举办主题特色活动及小众文化活动,是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彰显个性魅力、吸引公众注意力的有效策略。诸如哈尔滨的冰雪节、洛阳的牡丹文化节、青岛的啤酒节等,这些活动通过提供沉浸式的城市主题体验——如冰雪奇观、大唐国风、海滨狂欢等个性化元素,不仅满足了参与者的情感寄托与社交需求,还深刻烙印于公众记忆之中,进而抢占网红经济的“新风口”,引领潮流趋势。

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的主体结构和主体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市场主体结构方面,“网生代”“亲子家庭”“特种兵式旅游”“银发族”“她经济”等新兴旅游群体崭露头角。在此背景下,结合地域特色资源,依托独特的城市景观、自然风貌、丰富的文化遗产及淳朴的民风民俗,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新IP”,如县域深度游、节日风味体验、自驾游、博物馆探索之旅、City Walk等,已成为驱动城市文旅流量增长的新引擎。在市场主体需求方面,流量影响下的多元文旅消费,旅游形式逐步取代景点和目的地打卡,个性化、差异化、中国化以及国际化等城市元素往往服务于自我视角的代入感满足。例如以南京为代表的City Walk,众多青年群体摆脱大众打卡目的地推送,追求自我视角的小众发现。他们在完成城市消费的同时也完成了城市个性符号再传播,帮助城市摆脱单一印象,实现城市风格多维塑造,从而增强了城市的网络关注度和吸引力。

城市特色元素的个性化塑造与“主题玩法”的创新,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的产品供给,还满足了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为推动城市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三、结语

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命题,其内涵之丰富、维度之多元,亟需新的理论视角予以深入剖析。“可沟通性”理论的适时引入,为理解当代城市与媒介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了一把钥匙。本研究在流量语境的框架下,纳入“可沟通性”概念,并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及具体城市案例的实证考察,深入探讨了网红城市作为流量集聚地,在系统、情感、信息三个维度上构建沟通机制、实现沟通效能方面的优势与必要性,从而有力地支撑并丰富了“可沟通性”理论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

城市“可沟通性”的实践,以其高效、便捷与包容之特性,在强化城市与民众情感纽带、凝聚公众共识、提升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增强政府公信力以及优化危机管理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成效。在存量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它更成为网红城市突破“流量退潮”困境,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未来,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交融与深化,城市“可沟通性”的研究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


作   者

陈 莉,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苏省流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研究员。

李 颖,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岑飞燕,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