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海洋数字文旅对促进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助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洋城市,兼具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发展海洋数字文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天津通过整合资源、政策赋能和市场创新,在创新数字文旅服务模式、拓展数字文旅消费场景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推进海洋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数字文旅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平台智能化水平有限、技术融合深度不够、传播效能有待提升等挑战。为推动海洋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构建智能服务平台、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拓展多元化传播矩阵等举措,推动海洋文旅数字化转型,培育海洋旅游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塑造海洋数字经济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优势。
一、天津海洋数字文旅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天津立足文旅资源、市场以及政策的基础优势,以数字技术为引擎,融合文化、旅游、科技等要素,持续深耕海洋旅游市场,顺应消费趋势,不断创新海洋旅游产品与服务模式,推动海洋数字文旅产业健康发展,助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1.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天津拥有近3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153公里海岸线,集聚了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包括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昌极地海洋公园等8个国家级海洋旅游景区,其中6个4A级,2个3A级;滨海文化中心和泰达航母主题公园2个国家级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长芦汉沽盐场工业游(国家级)和港口工业海上之旅(市级)2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同时,拥有漕运文化、码头文化、海盐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鲜美食文化、商埠文化等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为推进海洋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天津积极撰写“海”文章,不断拓展近海、临海、亲海、观海等旅游场景,高标准建设海博文旅圈,逐步申请提升国家A级景区的等级。
2.海洋数字文旅模式不断创新。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天津大力推进数字赋能海洋文旅产业发展,凭借数字技术支持,活化利用军事文化、渔盐文化、非遗文化等,重构远古海洋生物、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体验场景,将渔网纹样、盐场风貌等特色符号转化为海洋数字藏品,推动传统海洋文化焕发新生。同时,促进海洋文化与非遗项目的深度融合。在泰达航母主题公园设立非遗手工作坊,既能通过AR观看渔网编织、木船建造等非遗技艺教程,还能参与虚拟制作传统绒花、面塑等非遗产品,促使传统文化在海洋数字空间得到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3.海洋数字文旅消费场景日益丰富。目前,天津已基本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拥有华为大数据中心、天津算力交易中心等数字技术“孵化器”,有效支撑了海洋数字文旅发展。比如,国家海洋博物馆运用数字投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AI互动等技术,制作出彰显海洋强国理念的微短剧《梦舰·致远》,并创新推出沉浸式科普展“鲸奇物语”,成功为游客带来了身临其境、丰富多元且充满创意的海洋文旅体验。同时,天津还依托东疆沙滩、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等海洋旅游载体,开展数字烟花秀、航母烟火秀、海上表演等海洋数字文旅活动,让传统文化以数字形式呈现出来,进一步拓展了海洋旅游的消费场景。
4.海洋旅游政策叠加效应有效释放。国家层面,围绕海洋旅游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等政策,这些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规划引领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天津在促进海洋旅游发展方面陆续推出了系列政策措施,制定了《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天津邮轮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天津滨海新区积极盘活海洋旅游存量资源,推出系列数字文旅新项目,发放惠民补贴、邮轮消费券、文旅消费券等多种组合消费券,为海洋数字文旅注入了发展动力。
二、天津海洋数字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津海洋数字文旅虽然具备显著的发展优势和广阔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成为制约天津海洋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亟待破解。
1.海洋数字文旅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天津海洋数字文旅在产品供给方面,尚不能满足游客高品质的体验需求。一方面,海洋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比如,海盐文化、漕运文化、海防文化、军事文化、红色文化的文化叙事、文化素材和文化符号未被充分挖掘、利用、呈现及现代化转译,导致海洋数字文旅产品或项目往往囿于传统思维,缺少彰显海洋特色文化符号的历史事件和具有感染力的文化表达载体。另一方面,海洋数字文旅产品缺乏创新,主要局限于海滨游览和娱乐活动等休闲旅游需求,尚未实现与天津文化、历史、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得海洋数字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2.海洋数字文旅服务平台不完善。目前,天津海洋数字文旅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以“食、住、游、行、购”为主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各景区如国际邮轮母港、东疆湾沙滩景区、北塘出海口码头、妈祖文化园、中心渔港等分属不同管辖区域,相互之间缺少联动合作机制;同时各景点景区间的线路连通、通票购买、旅游信息共享等数字化服务有待统筹规划,部分技术弱势群体仍面临“数字隔阂”,缺少串联海洋文化与游客的桥梁和纽带。此外,AR、VR、AI等前沿数字技术在海洋文旅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技术创新与传统旅游服务结合得不够紧密,游客沉浸式体验感有待提升。
3.海洋旅游与数字技术融合不够。目前,“数字下海”的速度和力度仍显滞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与海洋文旅产业的融合起步较晚,且程度有待深化。在实践中,海洋数字文旅项目更多地体现在在线预订、虚拟展览等方面,缺乏深度体验和互动性强的内容,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在海洋文化旅游的数字化场景打造中,对海洋文化底蕴的解读不够深入,过度追求呈现形式的标新立异,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黏性,造成对海洋数字文旅产品的复游意愿偏低。同时,海洋数字旅游与文化产业、商业、体育产业等跨界融合不深,造成海洋数字文旅的人文魅力和市井气息不够浓厚。
4.海洋数字文旅传播渠道有待拓展。当前,许多滨海城市已借助短视频平台,促进文化产品与旅游市场间的互动,打造现象级传播案例。如“青岛浪漫海洋季”“三亚治愈系海岸线”等,通过创意内容策划和精准流量投放,有效提升了城市海洋文旅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相对而言,天津在海洋数字文旅领域的传播渠道仍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传播网络。一方面,天津在“文旅+数字传播” 融合发展上的特色不足,海洋文旅资源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不够紧密,难以有效塑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文旅品牌。另一方面,天津在海洋文旅的数字化传播上仍以简单的图片和文字为主,且存在内容同质化、平台运营薄弱、用户互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海洋数字文旅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三、推进天津海洋数字文旅发展的路径
为推动天津海洋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应从海洋文旅资源整合、数字平台优化、数字技术赋能和数字营销创新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全面推进海洋文旅数字化转型,突破天津海洋数字文旅发展瓶颈,实现质效双升,为海洋数字经济培育新增引擎。
1.挖掘特色海洋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数字文旅产品。立足天津海洋文化的“优”与“特”,深挖天津海洋文化素材,融入津派文化内涵,构建“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海洋数字文旅特色产品体系。一是开发沉浸体验式海洋数字文旅产品。紧抓游客对数字时代海洋文化的需求,依托历史文化遗址、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叠加呈现津派文化的元素场景,开发“大沽口炮台”“妈祖传说”“数字渔民”等全沉浸式数字交互型旅游产品,结合光影秀、数字沙盘等打造夜间文旅新IP,引导游客从“浅层打卡”转向“深度认知”。二是丰富海洋数字研学游产品。利用天津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文化底蕴,设计集海洋知识性、科普性和体验性于一体的探究式研学活动,如国家海洋博物馆开发VR捕鱼模拟、AR盐场制盐等互动课程,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开展国防教育,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探索开展极地生态体验等。同时,整合纪录片、短剧、3D动画等载体,邀请非遗传承人、渔民等讲述海洋文化故事、表演渔家号子、演绎渔船出海文化传承,还原造船工艺等文化符号的真实语境,推出符合研学要求的海洋文旅产品。三是拓展海洋数字文旅消费场景。注重将海洋要素与节庆、音乐、服装、美食、演出、赛事等活动相结合,拓展海洋数字文旅消费场景。注重联动老字号品牌,推出海鲜预制菜、非遗伴手礼、海洋文化数字盲盒等特色商品,采用VR实景逛展、AR产品溯源等方式,提升文化消费体验感。同时,关注数字经济时代游客的消费偏好,重点发 展“亲海游”“亲子游”“银发游”“深度游”“小众游”,丰富文旅消费场景和产品选择,增强海洋数字文旅产业的变现能力。
2.构建海洋数字旅游服务平台,满足个性化文化需求。围绕盘活海洋文旅资源、提高海洋旅游资源利用率、满足游客多元个性化需求等主题,探索建立海洋数字文旅服务平台,提升游客数字旅游体验舒适度。一方面,要搭建海洋旅游数据和旅游产品在线服务平台,实现海洋旅游景点景区立体观测网络数据在线汇聚、海洋文旅信息互联互通、海洋旅游数据信息集成服务、旅游市场分析和预测等功能。通过对共享海洋旅游大数据的总结和分析,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经营战略,满足游客的多元情绪价值需求。完善数字文旅服务体系,在景区增设无障碍智能导览站,提供大字体界面、方言交互系统及一键求助功能,并为技术弱势群体配备简化版可穿戴设备,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黏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码头、岸线等海洋旅游配套设施。坚持系统思维,以“天津港客运码头—北塘出海口码头—妈祖文化园东堤码头—中心渔港码头”为主线,规划建设海洋主题酒店、美食街和购物广场,建立以海洋纪念品为特色的环渤海海洋休闲品展销中心,打造展现海洋民俗文化的渔夫渔家渔港体验基地,完善供游客娱乐、休闲、购物、餐饮的配套设施,实现从港口(码头)、航线、售票、结算、运营五个维度的联合运营、统一管理。
3.强化数字赋能,促进海洋文旅沉浸式体验。数字赋能海洋文旅发展,既能动态把握海洋旅游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旅游营销策略,又能推动海洋数字旅游与文化、商业、体育等产业跨界融合,满足游客的多元旅游消费偏好。一方面,积极推进海洋旅游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要大力强化VR、AR及5G等大数据技术在海洋旅游领域的嵌入,依托大沽口炮台、长芦汉沽盐场、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大神堂渔村等历史文化遗迹,打造虚拟光影式、场景感受式、换装体验式、故事互动式等多元沉浸式海洋旅游项目或产品,丰富海洋沉浸式旅游场景,在虚实交织中形成对海洋文化的沉浸式感知与情感联结,推动海洋文旅实现从“物理距离”到“数字感受”的转变。另一方面,培育海洋数字文旅新业态。依托数字技术,推进海洋数字旅游与休闲渔盐、文化体育、冷链物流、康养医疗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助推海洋文旅跨界融合。比如,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AR传统工艺演示、AR商品制作流程分解等技术,再现东疆码头、天津港码头、南港工业区码头等的码头生活和工业场景;探索将娱乐、康养、探险、竞技等理念与海洋运动深度融合,开发智能穿戴设备支持的探险竞技项目,升级海洋休闲体育旅游的智慧化体验;依托大神堂渔村、长芦汉沽盐场的渔盐文化、海堡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发AR导航的非遗文化传承路线、VR沉浸式海钓教学、智慧餐饮溯源系统等数字化产品,培育休闲渔盐旅游集群;推动东疆冷链仓储企业建设可视化溯源平台,开发“冷链透明工厂”参观系统,通过扫码溯源、温度监控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旅游消费信任度,培育“冷链+旅游”特色业态,为海洋数字文旅增添新亮点。
4.注重数字营销,形成多元化传播矩阵。数字营销强调借助各类数字传播媒体或平台,将信息快速传输到最终用户端,形成海洋文旅传播的“乘数效应”。推进海洋文旅数字营销,亟需优化传播策略,拓展新兴媒体渠道,以强化海洋文旅品牌的线上影响力,形成多元化传播矩阵。一是深化平台合作,打造网红热点话题。依托现代媒体营销模式,探索旅游景点景区、旅行社等与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交流合作,围绕“海洋+文化+科技”融合主题,策划具有天津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热点话题,如“天津海洋奇遇记”“滨海非遗探秘”“海洋生态纪录片”等,通过沉浸式短视频、直播、互动挑战等形式,展现天津海洋数字文旅的独特魅力。二是利用数字传播技术,提升海洋数字文旅的“分流、引流、聚流”能力。依托官方公众号,将东疆湾沙滩景区等网红打卡地的游客分流至周边低密度景区。同时,结合季节特色、节庆活动等推出不同主题的游览活动,提高游客的好评度。依托天津的港口历史、妈祖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邀请海洋领域文旅达人进行体验推广,扩大传播覆盖面。三是优化传播策略,进一步加大宣传声量,加长传播半径,加宽受众领域。建立海洋文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实时跟踪话题热度、用户互动等数据,动态调整内容投放策略,提高海洋文旅资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