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个国家,首先要读懂其话语体系。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中国的改革开放,读懂中国式现化,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主题是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当下中国极为重要的叙事与话语基础。健全的国家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彰显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塑造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根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根本途径。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文明古国,中国亟需构建一套既展现独特魅力又具全球共鸣的话语体系,以升华国家形象,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着眼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改革举措。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中国亟须在国际形象上发力破局。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一、筑基固本:强化理论支撑与价值引领
构建话语体系,首要在于筑基固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征程上,要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际实绩作为逻辑主线,面向海外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另一方面,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处理本土话语与外来话语的关系,更好把中国经验、中国理论转化为可供世界各国借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大事业”。中国的老话“解释不了”这种新的实践,西方的旧话语体系也“解释不清”中国的创造。经济学家林毅夫曾在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及原因时指出:“我们可以发现,利用外国的理论作为依据来制定政策或谈判,中国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面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实践,面对纷乱的世界舆论,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道明中国理念,让世界上尽可能多的人士想听、愿意听、听清楚,正确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争取达到话与话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这是中国知识界和宣传思想战线等共同承担的重大时代使命与历史重任。
二、铸魂立命:传播核心价值,共筑和平发展愿景
话语体系的基石在于传播核心价值。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道路、分享中国经验,传递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信念。中国的发展理念、实践经验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应成为话语体系的重要篇章,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要从中国的实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更不是从已有的、特别是西方人发明的概念出发,对社会实践进行本原式的梳理,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上升为新的理论解说。
三、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并进,增强话语力量
西方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建立在西方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它不可能反映人类全部的社会创造,更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实践。我们要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站在人类文明的崭新高度,用超越意识形态的创新力量,吸收当代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去建构新生代的宏大的叙事方式,建构积极主动的国际沟通渠道,建构崭新的社会科学新话语体系,阐释好中国实践的世界意义与文明价值,去向世界、向西方说好中国式新话,说好人类文明的新话。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话语体系说服力的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国经济实力与社会进步,为话语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让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成为全球共识的组成部分。
四、文化科技融合:丰富话语内涵,创新表达方式
中国话应该反映中国实践的本质,体现中国文明探索的重要作用,我们的中国话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要从中华民族健康发展、永续发展的宏大要求出发,建立全新的“中国解释学”或“新文明解释学”,进而丰富“中国学”的内涵。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要“说公道话,办公道事”。世界文明正在开始崭新的实践,新的文明样式正在孕育、生成。要用学理的精神、创新的方法,引导国际社会从历史发展、文明进化的大角度、从多元文化的“复视野”理解中国发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进而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发展道路的创新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中国和平发展国际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战略、外宣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与创新是话语体系活力的源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造时代特色文化产品,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增强文化吸引力,引领未来潮流,为话语体系注入新活力。
五、凝练话语核心:彰显中国特色,展现全球视野
构建科学话语体系,需围绕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实践经验,凝练特色鲜明的话语核心。在国际传播中,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使之艺术化、生动化,同时学习现代传播手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平台,展示中国实力,传递中国声音,共筑世界和谐之音。这样的中国话应该是世界新文明的话语。这种新话是以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交流为出发点的。它不是西方式知识体系的翻版,不是旧话语体系的翻译;它也不是另类的,与别人对着干的,要吃掉人家的大话套话空话。全球化使“地球变成村庄,大家成为老乡”,人类构成了命运共同体,大家彼此分离不开,利益常常交融在一处。我们要学会说老乡的话,说公共利益攸关的话,说温馨的话,容易听明白的新话。
六、协作共赢:汇聚多方力量,共创未来辉煌世界正在经历文明的转型。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创新。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迁都呼唤并且产生了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崭新的理论体系。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这种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这是知识界建功立业的难得而又十分重要的创新窗口期,也可以说是一个需要文化巨人并且产生着文化巨人的时代。提升中国话语体系全球影响力,需政府、媒体、学术界、民间团体等多方协作。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相互理解,让中国文化、理念、方案更好地被世界接受与认同。会议文化、外交活动等是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应充分利用,让世界听到更加清晰、有力的中国声音。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渠道,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向世界发出中国之声。我们的国际传播体系、对外交流体系、公共文化体系乃至政界、商界、军界等社会各界,都共同承担着“说响中国话”的责任与使命,这也是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科学发展、顺利发展、永续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实践贡献基础上的理论贡献。当然,我们也要更包容地开放,尽可能让国外友好人士帮助我们一起说好中国成长的故事,这是中国梦能够顺利实现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总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话语基础、核心价值、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科技创新、话语核心凝练等多维度入手,通过多方协作,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全球瞩目度与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赢得更广泛的国际支持与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陆彩荣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