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而悠久的人类文明长河中,每一种文明都是独一无二的璀璨星辰。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则是那条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银河,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
《遇鉴文明》(第二季),这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匠心打造的大型季播文化节目,引领我们穿梭于中外文明的交汇点,探寻那些被“中国风”深刻影响的“互鉴之物”,一同见证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与时代新风貌。 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切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遇鉴文明》(第二季)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将镜头聚焦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被“中国风”深刻影响的“互鉴之物”。
本季《遇鉴文明》计划推出12期,每期60分钟,深度聚焦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流转于世界的玉器、瓷器、漆器、丝绸、中医、酒文化、《道德经》、春节等,探讨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元素,如何在海外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风彩。
节目依托这些凝结着东方文明智慧的文化符号,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不仅溯源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外国文化在“中国风”影响下的创新与融合,更展现了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 2024年6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提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进一步彰显了国际社会对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性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遇鉴文明》(第二季)的推出,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积极贯彻,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实际行动。 创新呈现方式 感受文明魅力 回顾历史,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风”激发了无数艺术家和学者的灵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 如今,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携带着新的“中国风”,再次吹向全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遇鉴文明》(第二季)会聚中外权威学者,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用双向视角解读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文化图景。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不仅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更促进了文明的互鉴与融合。 《遇鉴文明》(第二季)不仅是一次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探索之旅。 节目通过大量器物的国际流转轨迹,聚焦“中国风”全球足迹,并通过中外权威专家的深度对话、全球实地探访的生动记录、艺术创意表演的视觉盛宴以及沉浸科技带来的震撼体验,多维度、全方位地呈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本体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化的积极影响。这些创新手法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和互动性,也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全球影响力。 文明交流互鉴 点亮世界文化的星空 纵观世界历史进程,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山海,传遍世界。今天,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新的“中国风”再次吹向全球,我们不难发现,借助于国际传播的综合方法手段,文明交流互鉴正日益彰显其独特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首期节目《光而不耀 玉润中华》中,中外嘉宾介绍了玉文化的起源,从距今九千多年前的小南山玉文化到五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代表玉猪龙、C形碧玉龙、以及良渚文化玉琮王等古代玉器,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玉文化是紧密相关的。连续性体现在绵延九千年的玉文化中;创新性在玉雕大师的工匠精神中得以彰显;和平性则因玉成为文化交流使者而体现,象征着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景;统一性以“玉润中华”为象征;包容性则通过玉石之路,即丝绸之路的前身展现。通过各位嘉宾的讲述,展现了玉石见证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探讨了中华玉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历史、精美绝伦的玉雕艺术,以及玉石在东西方审美中的差异与相通之处,让观众深入感受玉润中华的魅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遇鉴文明》(第二季)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启示,让文明之光照亮世界的文化星空,让人类文明在交流与互鉴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