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更多
“诸子时代”的时间框架与思想分层给历史划分时代,是人类回顾和分析以往历史进程时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由此可以凸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设计出不同的演化进程,规划出不同的人类理想。例如古希腊人将人类的文明演化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这是一个由完满无缺向混乱邪恶下落的过程。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任友群:高校如何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和推进“第二个结合”研究阐释,勇于担当理论创新策源地,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切实发挥好引领作用。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王冬冬副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刊发学术文章《“问题星丛”与范式转型——读张桃洲〈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张桃洲在新著《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新诗的基本问题》)后记中坦陈,这是一本耗时近二十年的书,可见作者推出此书时郑重的态度。正是因作者对“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的反复体认、对问题图景的深描、对问题解决之可能或不可能的致思,使之成为一本颇具理论价值的新诗研究著作,不仅有益于反思现当代诗歌批评与研究中的问题结构,甚至向我们透露出21世纪以来新诗研究范式转型的可能和限度。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在《学术月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日,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在《学术月刊》2024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东亚易学:源起、特征及发展趋向》的论文。文章认为,东亚是一个地缘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东亚易学起源于中国,在诸国传播之后,不断展现其发展的同步与连续性、思想方法的相似性及其本土化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东亚易学研究是以东亚易学为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姜涌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发表学术论文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姜涌与其博士研究生崔健民共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2025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早期“解放”概念的哲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的论文。文章认为,马克思早期的解放思想以异化批判为核心,深刻揭示了宗教、政治和经济领域中人类不自由的根源。他通过对宗教异化的分析指出,宗教是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而政治解放尽管推动了公共领域的自由,却未能根本解决市民社会中的剥削与不平等。劳动异化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唯有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克服异化,实现人类本质的全面复归。在实践层面,他提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解放的历史动力,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不仅消除劳动异化,也为构建以自由与公平为核心的社会提供了可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注重个体全面发展,以及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领域协同发展,为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提供了可行路径。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更为当代社会追求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