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更多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杨小平在《中国哲学史》上发表学术论文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杨小平在《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无心与逍遥:思想史视域下的昙迁<亡是非论>》的高质量论文。文章认为,《亡是非论》与《庄子·齐物论》及郭象注的理论宗旨密切相关,在借用郭象注论述内容的同时,又活用了龙树《中论》的论证逻辑,提出了自己新的是非主张。昙迁从佛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梁乐睿副教授在《求是学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梁乐睿副教授在《求是学刊》2024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语言到符号——论卡西尔哲学中的康德-洪堡特因素》的论文。文章认为,卡西尔对新康德主义传统的继承与超越问题是卡西尔研究的重要范畴,然而这一问题需要在观念史的维度上进行梳理。哈曼、赫尔德与洪堡特对康德哲学中的语言缺位问题展开了批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文学院刘祖国教授在《世界宗教研究》刊发学术论文《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4期刊发文学院教授刘祖国撰写的学术论文,题为《大型道教辞书编纂的里程碑——吉宏忠主编〈道教大辞典〉述评》。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6月推出吉宏忠主编的《道教大辞典》,内容分为二十大类,共收词目五千余条,充分吸收了百年来道教研究的成果。《述评》指出,该辞典有许多独到之处,主要有四个方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傅永军教授在《哲学与文化》发表题为“论中国经典诠释意识的现代性转变”的学术论文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在《哲学与文化》第51卷第4期发表题为“论中国经典诠释意识的现代性转变”的学术论文。文章认为,在经学昌隆的传统学术时代,经典诠释以解经学方式存在,其预设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经书义理)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奉‘通经明理’为诠释之旨趣,以作者意图(圣贤之意)为诠释之目标。掌握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有德教授在《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有德教授在《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犹太教〈立祷文〉及其文化学意义》的论文。文章以人性-需要-文化的系统结构为方法,阐释在犹太教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立祷文》。《立祷文》的开篇和结尾的各三段祷文分别表达了犹太人的超越性需要和信仰本性,中间部分的13段祷文把知识的祈求放
查看更多 -
查看更多
文化传播学院青年教师白洋本在《文艺理论研究》刊发学术论文近日,文化传播学院教师白洋本在《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2期发表题为《袁可嘉“综合”诗论的西方渊源》的学术论文。论文指出,“综合”是袁可嘉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新诗现代化”诗论中的关键策略。关于“综合”的西方渊源,研究者往往关注艾略特和瑞恰兹的影响,却忽略了史彭德,而后者是袁可嘉“综合”诗论的关键来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