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笙乐的“变”与“守”

【资讯】时间:2025-04-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北京3月的一个春日午后,在日本驻华使馆的多功能厅里,曾两度获得格莱美奖的中央民族歌舞团音乐家吴彤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笙;在他身旁,日本笙演奏家宫田真由美正襟危坐,膝上摆放着一架仅手掌大小的竹笙。随着“古典乐器笙架起中日文化交流之桥”笙乐体验活动的开始,两位艺术家同时举笙吹奏,共同演绎了《越天乐》和《阳关》两首各具特色的作品。和声如泉水般流淌而出,台下观众沉浸在清雅的乐声中。这一刻,两种不同的笙,在中国与日本的音乐家手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的笙文化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和”字即代表笙类乐器,其字形似多管并列的笙。公元8世纪,唐代的笙随着遣唐使的船队漂洋过海到达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核心乐器,如今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唐代十七簧笙,印证着这段文化交流的历史。

“近百年间是中国笙演变发展最快的时期。”吴彤向记者介绍,铜制簧片取代竹簧,音准稳定性大幅提升。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簧匏笙,表明了笙早期是以葫芦为斗、以竹为簧。随着时代变迁,笙斗和簧片逐渐采用铜质,音色也因此愈发明亮起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传统13簧、17簧笙扩展至21簧、36簧甚至42簧的“排笙”“键笙”,音域横跨4个八度。现代按键系统的引入,让笙能驾驭复杂的和声与快速变化的旋律,成为民族管弦乐团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吴彤将笙融入摇滚、电子乐等不同风格,在保留笙优雅内敛的君子风范的同时,又将笙的演奏提升到新的高度。

“尽管中日笙乐共享唐代的血脉,却在形制与功能上渐行渐远。”宫田真由美介绍,日本笙严格遵循古制:17根竹管、木制笙斗、固定“合竹”和声技法,甚至连演奏姿势都要求“正坐”以显庄重。京都的雅乐世家代代口传心授,日本宫内厅乐部对乐谱与技艺实施封闭管理,演奏者需经数十年严苛训练方可登台。宫田真由美就出身于日本雅乐世家,她的演奏极少即兴,每一个音符都需精准复现千年古谱。这种差异折射出两国的文化取向:中国以“变”延续传统,注重活态传承,将笙融入戏曲、民间音乐与现代乐团;日本以“守”留存历史,以严苛的匠心传承。

2000年,吴彤加入丝绸之路乐团。乐团中的一位日本音乐家将宫田真由美的音乐专辑介绍给吴彤,这是吴彤第一次听到日本笙乐的演奏,“我们国家笙的发展变化巨大,但还有一种笙的美在我们的近邻日本,让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唐代的影子。” 吴彤说。

中日笙乐的交流从未停止过。近年来,不断有中日两国学者根据日本正仓院文物,复原失传的唐代乐器。这次吴彤与宫田真由美的合作,又进一步激活了这种双向交流。活动现场,二人合作的《阳关》一曲,中国笙的婉转旋律与日本笙的肃穆和声交织,令人恍若看见盛唐边塞的落日孤烟。宫田真由美赞叹吴彤的演奏令她大开眼界,她希望借鉴中国笙的演奏技法,激发更多日本青少年学习笙的演奏,让这一乐器得到更好传承。

千年时光流转,笙音依旧。“笙好似亚洲文明的声带。”在吴彤看来,笙演奏的每一首乐曲,都在提醒我们:文化因交流而生生不息。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船,到今天日本驻华使馆的笙乐体验活动,这件古老乐器始终是中日文化“和而不同”的见证者。中国笙乐的革新与日本笙乐的坚守,如同笙管中奏响的双音,既独立又和谐。当吴彤与宫田真由美演奏完毕、放下手中的笙时,台下的掌声久久不息——那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