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团:“大比武”里看传承与创新

【资讯】时间:2025-05-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演员们在表演考核杂技节目《滚灯》   中国杂技团供图

日前,中国杂技团2025年业务考核落幕。全团150余名演员在“地圈腾跃”“软钢丝平衡”“蹬鼓”“空竹抛接”等近百个节目中,用精湛的技艺诠释了力与美、险与稳的艺术张力。这场行业大考,既是对演员功底的集中检阅,更是中国杂技团探索技艺传承与市场转型的重要实践。

多维考核

推动“技”“艺”全面发展

本次考核采用“大比武”模式,将全部同类型节目集中在同一时段考核,让演员在相互观摩中寻找差距、取长补短,同时统一裁量标准,保障演出品质。从技术动作到艺术表达的细微情绪,均被纳入评分体系。为确保公平公正,本次考核特意组建了由中国杂技团、北京市杂技学校及团外业界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委团。中国杂技团艺术管理部创作人员和市场营销代表还从创作和市场角度对艺术表现力进行打分,多维度推动演员实现“技”“艺”的全面发展。

今年中国杂技团的业务考核新增“艺术分”。中国杂技团创意总监孙力力从体操、花样游泳等体育赛事中汲取灵感,提出“钻圈要像斗士,花盘要像花仙子”,强调动作优美与技巧创新并重,培养全面型杂技演员。此次考核汇聚众多新面孔,“大比武”形式成为摸底演员整体水平的绝佳契机。考前3个月,演员全身心投入准备,在高强度的训练与打磨中,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演员队伍焕发出蓬勃生机。“考核现场,不少演员带来自编新节目,展示独创技能,凭借新颖的创意与精湛的技艺,成为考核中的亮点,展现出杂技艺术不断突破、持续创新的活力。”孙力力说。

中国杂技团自1950年成立以来,75年间荣获了75项国内外重要奖项的金奖,成为讲述和推广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今年,恰逢中国杂技团成立75周年,该团正与北京舞蹈学院等院校以及各大艺术团体积极合作,共同孵化一系列优秀艺术作品,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杂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融合创新

聚焦人才培养

在中国杂技团党委书记吕立民看来,创作和市场团队的深度参与,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审美活力。“我们要以此次考核为契机,继续发扬‘技是骨、艺是魂’的优良传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深度融合,让杂技不仅成为‘惊险奇绝’的视觉盛宴,更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的桥梁。”他说。

中国杂技团柔术演员袁飞对自己的状态十分满意。有着20多年表演经验的袁飞告诉记者,“大比武”的竞技氛围促使演员拿出看家本领,把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这场“大比武”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交流与成长的契机。袁飞计划在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发展新动作,优化技术技巧衔接,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以契合观众审美需求。

谈及考核效果,中国杂技团团长李驰用“喜忧参半”形容。他表示,既定目标完成度达90%,充分展现了杂技技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也暴露出问题——具有感召力的个性化艺术家稀缺,杂技行业急需“造星”。“在艺术创作中,原创至关重要,而明星的出现存在一定偶然性,这也给人才培养和作品创作带来挑战。”李驰说。

直面市场

打造融合精品

多年来,作为中国杂技团的常规活动,“大比武”肩负着两项重要使命:自检演出队伍状态,保障演出品质;梳理作品储备,检验新作品开发,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李驰表示:“今年‘大比武’实现新突破,将演出费认定与日常训练绑定,作为考核重要依据,更全面评估演员表现。”同时,“大比武”还邀请了团外编剧、导演、舞台美术等专业人士,为演员与节目搭建展示和互选平台,以市场化合作激发创作活力。

“依据考核结果,我们将积极开展节目创作,精准对标细分市场,如针对暑期亲子市场创作儿童剧,探索与其他艺术种类融合的可能性。”李驰介绍,“大比武”结束后,中国杂技团秉持长效主义思维,选定范围进行纵向挖掘,致力于打造更高质量的作品和更具魅力的艺术家。今年,中国杂技团将开展一轮金奖精品全国巡演和一次精品力作在北京展演,向观众展示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成果。

李驰谈道,从2025年到2027年,中国杂技团处于重要战略发展阶段,旨在更精准地面对市场,打造世界一流行业名团,迎接中国杂技艺术中心的启用,为剧目孵化、驻场演出和东方赛场的打造奠定坚实基础。未来,中国杂技团有望在传承与创新中,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演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