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报告

【报告】时间:2025-05-09      来源:《对外传播》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影响力。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与象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更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与友谊的重要桥梁。2024年,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呈现出新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11月21日,《2024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SIC)报告》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论坛发布。这是自2023年以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第二次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该报告。报告创新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体系和符号矩阵,为我国数智赋能文化外宣研究作出了创新尝试和有益探索,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科学评估提供积极助力。

一、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模型构建体系

本报告设计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dex, CSIC)模型,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估,得出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从而具体反映中华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报告依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采集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4000余家国际主流媒体,X(原推特)、脸书(Facebook)、优兔(YouTube)、抖音国际版(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及谷歌(Google)等搜索引擎上的中华文化内容符号,数据涵盖中、英、西、俄、法、阿6个语种。经过熵值法计算,国际主流媒体、X、Facebook、YouTube、TikTok、Google等二级指标权重分别确定为14%、18%、17%、18%、21%、12%。

图片

二、主要发现

(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符号矩阵

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长期以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为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构建了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符号矩阵,涵盖六大关键维度:古建艺术、古典神话、传统非遗、古风仙侠、中华美食及人文自然景观。这些维度不仅代表了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中的重点内容,也以高度的辨识度和影响力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对全球主要语言和地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该矩阵全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

图片

以古建艺术为例,中国古建符号矩阵在全球的传播呈现出积极且多元的态势。中轴线布局、悬空寺、塔林、玉皇庙等标志性元素,借助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和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等文化现象,吸引了全球关注。同样,古典神话中的经典角色如孙悟空、牛郎织女、白蛇等通过影视、游戏和数字平台,跨越文化障碍,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汉服、针灸等则凭借网文、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成功引发国际共鸣,汉服的搜索量和全球时尚博主的相关内容热度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玄幻仙侠类作品中包含的道教元素、武侠精神通过文学、游戏和影视的多渠道传播,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情怀在海外的影响力。中华美食和人文自然景观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了极高的传播潜力。麻辣烫、火锅、螺蛳粉等地方美食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出圈,特别是在TikTok和Instagram等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与此同时,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文化也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通过免签政策与影视传播的双向推动,阿勒泰、张家界等景点成为“网红”目的地,而重庆的“赛博朋克”风情更是让国际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中国之旅”热潮。随着数字化传播的深入与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发展,中华文化正以更广阔的视野融入世界舞台,不仅加深了全球受众对中国的了解,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与独特视角。

(二)数字文化IP彰显时代内涵

从古典神话到现代生活,从武侠精神到城市韵味,从法律文化到历史智慧,数字文化以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与创意表达,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加深了全球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在综合考虑文化传播深度、文化创新性与适应性、文化影响力、受众反馈等文化引导力因素基础上,结合国际传播指数模型,形成“2024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包括《黑神话:悟空》《卡游三国》《新生》《落凡尘》《少年歌行》《第二十条》《全职高手》《繁花》《庆余年》《咏春》,涵盖游戏、动漫、影视、网文、卡牌等多种文化类型。

图片

2024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中,《黑神话:悟空》凭借其高质量的画面、创新的战斗系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成功吸引了全球玩家的关注,综合国际传播指数位居第一。同样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卡游三国》则以精美的卡牌设计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在全球卡牌收藏市场上独树一帜,并成功亮相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新生》《第二十条》《繁花》《庆余年》等影视IP及网文改编类IP等,通过深刻的剧情、高质量的制作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观众的喜爱,Google搜索热度较高,指数均高于85;《落凡尘》《少年歌行》等动漫IP则融合了传统神话与武侠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全职高手》故事内核中蕴含的坚韧不拔、勇于抗争、公平正义等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原创舞剧《咏春》在视频类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情况较为突出,通过精巧的舞蹈造型设计,将中国功夫与古典舞、现代舞相结合,同时将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创新融合于剧中,向世界展现了舞剧精神与武术精神碰撞的独特魅力。

图片

(三)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展现新时代中国精神

从古老的文化遗产到现代的城市风貌,从传统的民俗活动到时尚的美食体验,2024年,中国城市地方文化热点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根据国际传播指数综合得分,2024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依次是:“China Travel”的最前线(上海)、用冰雪热情感染全球(黑龙江哈尔滨)、“麻辣味道”香飘海外(甘肃天水)、蟳埔簪花绽放海外风采(福建泉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典范(新疆阿勒泰)、中轴线申遗成功展现东方古都的文化脊梁(北京)及千年古城的建筑之美(山西大同)。

其中,上海以其海派时尚、特色美食等文化元素,成为“中国之旅”(China Travel)的最前线,综合国际传播指数高达99.80,相关话题在X平台传播指数最高。哈尔滨则凭借冰雪雕和热情好客的形象,在TikTok、YouTube等视频类平台和X平台传播都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度。甘肃天水以麻辣烫的独特风味走红网络,Facebook和短视频平台成为“天水麻辣烫”主要热度传播渠道,其中Facebook和TikTok的国际传播指数在各大城市中最高。福建泉州的蟳埔簪花习俗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中国风”,特别是在X和TikTok平台传播指数较高。新疆阿勒泰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其在TikTok、YouTube等视频平台和X等海外社交媒体上热度较高,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展现了东方古都的文化脊梁,吸引了全球目光,该话题在TikTok、YouTube等视频平台报道指数较高。山西大同的古建筑群以其雄伟壮观和历史悠久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海外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者的探访,其在Google搜索引擎上有较高关注度。

三、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特征

(一)“出海”内容“国潮”化,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近年来,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显著的“国潮”趋势,即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巧妙结合。汉服、马面裙等新中式服饰以其独特的审美韵味,引领了海外时尚风潮,让海外受众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中医针灸、太极拳等传统文化技艺也在海外广泛传播,不仅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学习,还促进了中医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此外,一批传统老字号品牌通过创新设计和营销策略成功“出海”,不仅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口碑,也让更多海外消费者了解和喜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

(二)“出海”主体多元化,跨界联名成为品牌全球化新引擎

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出海”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机构和企业。跨界联名成为了一种新颖且有效的品牌全球化策略。这种合作形式不仅限于品牌之间的强强联合,更涵盖了文化机构、艺术团体与时尚、科技、娱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跨界联名,传统文化元素得以融入现代产品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有效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受众,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三)“出海”赛道细分化,微短剧开辟内容传播新路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微短剧等新兴文娱形式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情节紧凑、易于传播的特点,迅速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喜爱。通过微短剧,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如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例如,央视频推出的《东坡先生赶考记》等原创微短剧,不仅在国内收获了高口碑和热度,还在国际平台上广泛传播,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四)“出海”生态延展化,流行文化IP生态圈不断延展

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浪潮中,流行文化IP的生态圈不断延展,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西游记》等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改编、演绎和创新,引发了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同时,一系列国潮卡牌如《卡游三国》《卡游西游》等在国际博览会上的亮相,更是吸引了全球目光,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使者。这些流行文化IP的国际化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趋势

(一)多元化与深度结合:创新融合深化文化传播

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应更加注重多元化和深度结合。随着国际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而是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流行文化、社交媒体等多种元素。如今,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数字科技手段的加持下,中华文化符号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海外受众,提升其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结合流行文化趋势,如动漫、网文、游戏等,围绕文化IP持续完善文化出海生态体系,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和互补性的文化产品。

(二)线上线下融合:突破地理界限实现广泛覆盖与深度参与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入境游加快复苏,各类文化展览、艺术表演、体育赛事等在中国举办,为海外游客提供了更多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而线上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等,则为这些热点事件、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助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结合线上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数字渠道进行快速传播与互动,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传播生态,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可见度与受众参与度。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尊重差异精准传播深化文化对话

在未来的中华文化符号海外传播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一方面,要注重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表达,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进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调整。考虑区域国别精准传播,深入挖掘国际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进行中华文化符号创意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