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与对策

【学术成果】时间:2025-03-20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摘要】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媒体形态、舆论生态深刻重塑,信息的生成、传播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深刻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信息主体“去中心化”、信息内容“碎片化”、信息载体“多样化”、信息效果“最大化”,构成了数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全新境遇。面对多元思潮冲击、媒体平台竞争、媒介技术变革和传播格局风险等现实挑战,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积极推动数智技术运用,加强数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监管,切实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关键词】数智时代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人工智能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慧娟、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万小朋

 

伴随着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延伸至由技术所形塑的网络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信息的生成、传播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媒体形态、舆论生态深刻重塑,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全新境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1]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智时代,深入分析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境遇与挑战,进而寻求应对之策,是维护国家安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数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境遇

信息主体“去中心化”。在数智媒介不断发展过程中,平台媒介逐渐成为公众感知外在世界的关键窗口。公众依托各类数智媒介平台参与信息的收集、分析、生产等,他们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信息接收者,呈现出信息主体“去中心化”的特点。在此情形下,主流媒体或权威机构掌握“话筒”的时代一去不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传统传播主体的权威地位,增加其有效传播难度。

信息内容“碎片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得意识形态内容以数字产品、生成式人工智能整合产品等形态呈现。数智媒介平台为了让传播的内容更有吸引力,往往倾向于选择便于公众接受的“碎片化”方式进行传播,传播内容呈现出浅层化、娱乐化等特征,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撕成碎片,沉浸于感官娱乐,这使得一些群体面对问题时认知容易局限于浅层表象,缺乏从全局性、整体性视角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的能力。

信息载体“多样化”。与报刊、影视、广播、书籍、音像制品等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数智技术引发了媒介叙事形式的革命性变化。其通过打破不同传播媒介之间的壁垒,语言与形式的呈现空间得以优化重塑,以往单一的文本、影像等载体实现多模态融合,个体能够享有多重感官体验。例如,人工智能语音克隆技术能够将文本以声情并茂的方式予以展现,人工智能情绪识别技术能够通过个体面部表情变化、观看时长等数据观测内容效果。

信息效果“最大化”。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处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无时无刻不被各种信息包围。一方面,数智技术通过媒介平台嵌入生活,人们借助传播载体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诸多信息传播载体集多方面功能于一体,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数智技术推动传播格局深刻改变,这一传播矩阵使人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主动或被迫接收、讨论传播内容。信息传播借助推荐算法等技术不断增强黏性,使个体逐渐滞留于“信息茧房”而不自知,难以接收与个体主观意志不一致的信息。

数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重挑战

多元思潮交织,要求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良莠不齐,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准确辨别信息的难度,也使人容易受到错误社会思想观念的干扰和误导。因此,必须重视数智时代多元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

媒体平台兴起,要求主流媒体创新话语表达。随着社交、搜索、短视频、直播等平台的兴起并吸引大量用户,主流媒体面临着提升自身吸引力的紧迫任务。《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2]因此,主流媒体需更加积极应对数智技术变革对信息内容的影响,巧妙融合严肃性的叙事话语与鲜活性的叙事话语,走出一条兼具权威性与亲和力、“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道路。

媒介技术变革,要求搭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平台。技术革新是推动信息传播格局发生颠覆式变革的根本动力,因此,要充分整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在数智媒介场域中,搭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宣传教育的创新平台。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兴趣进行分析,对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安全分级管理,对网络舆情进行整体性的分析调控等,从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传播格局风险,要求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打破“信息茧房”。在数智时代,内嵌数智媒介技术的各类媒介平台凭借矩阵式、无死角的传播格局,对个体产生难以避免的影响。而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的深度嵌入,个体愈发容易沉浸于自我认同不断强化的“回音壁”之中。因此,数智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需要重视这一潜在风险,通过立法约束、技术改进等方式加以应对,打破算法歧视,避免产生认知壁垒、价值极化、圈层隔阂等现象,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

数智时代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策略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其发展态势也成为影响各项事业走向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3]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增量,需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数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其关键在于明确数智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导力量。“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4]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也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因此,在数智时代意识形态治理体系中,党必须发挥领导作用,在整体层面、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职责,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参与并主导制定战略目标,确保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全党同志动手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局面。

推动数智技术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5]因此,应坚持系统思维,深入思考数智技术融入意识形态风险识别及应对各环节的具体路径。在风险识别环节,借助数智技术建立风险监测体系,通过主题词识别、内容分析等技术将其进行准确的判别分类。在内容生产环节,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对海量用户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整合,以此为基础进行意识形态内容生产创作,在贴近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感染力。在传播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实现“视听转换”效果,促进意识形态内容表达丰富化、生活化,提升内容吸引力。在评价反馈环节,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人机互动,收集个体真实的评价数据。

培养数智人才队伍。当前,我国网络用户以青年群体为主,其中“00后”新生代群体逐渐成为网络新生主体力量。他们展现出全新的性格特征,使得数智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面对的挑战和相关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在此情形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地吸收新理念、应用新技术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一方面,要专门开设相应的专业或者课程,着力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专业型数智技术人才;积极发掘优秀人才,吸收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加入。另一方面,要优化现有网络人才队伍,尝试构建以数智技术为导向的网络安全人才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现有网络人才队伍的职业素养。

加强互联网立法监管。随着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意识形态问题随之涌现,如个人隐私泄露、谣言和语言暴力泛滥等问题层出不穷且识别困难,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刻不容缓。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领域治理,不仅要注重“软性”手段的运用,即加强思想舆论的引导、斗争能力,也要辅之以“硬性”手段。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重要高位阶立法,清晰界定网络治理中方向性、原则性的关键领域;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网络具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例如,明确诋毁、侮辱英雄烈士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规定,并对相关案例进行及时总结通报,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40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页。

[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38页。

[4]《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5页。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55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