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交往视域下2025年中国国际传播关键议题与新愿景

【学术成果】时间:2025-03-26      来源:《对外传播》      

【内容提要】“世界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由局部的“民族交往”发展至全域的“世界交往”已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本文以“世界交往”作为理解国际传播的理论视点与实践焦点,认为2025年中国国际传播应对“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南方与世界现代化”“地缘政治与跨文明迁衍”“技术主权与数字善治”等议题予以关切。更高水平的对外交往与更具效力的国际传播相互赋能,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或可从有序交往理念、共商交往新路、开放交往门户、数智交往基建等层面进行战略布局。

【关键词】世界交往 国际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现代化 地缘政治


2024年的世界,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延宕升级,“脱钩断链”愈演愈烈,“全球南方”加快崛起,世界百年变局的大势走向愈加清晰。2024年的中国外交行稳致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宝贵稳定性。中国同世界的互动正在呈现重要的积极趋势性进展和变化,2025年中国外交将继续“谋大势、担大义、行大道”,中国的外交理念与政策需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把握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始终顺应历史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

“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区域民族国家交往至全域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深度融合。本文将立足于“世界交往”的宏观理论视域,在中国与世界开放互动的交往图景中重思2025年中国国际传播关键议题与新愿景。

一、“世界交往”作为国际传播的新范式与新秩序

“世界交往”(Weltverhr)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人类宏观传播的表述。只有当交往(Verkerhr)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世界交往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这一表述已初具“全球化”观念的意涵。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正循着从狭隘到广泛的道路发展,世界交往必然要代替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相关表述已言明:其一,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其二,交往是主体间的关系与主体际的互动,人际交往、民族交往、国家交往的不断延伸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交往而非隔绝是历史的基本规律;其三,世界交往是以民族交往的普遍化为前提。伴随市场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张,民族交往已从较为有限的战争途径与贸易方式,转向以物流交往(贸易)与信息流交往(现代新闻业和其他渠道信息传播)为主。

在这一视角下,民族间的平等友好交往意味着任何具有剥削性质的信息传播秩序与体系都必须进行革新,以促进更加平衡和公正的全球信息流动。真正的世界交往应当追求的是超越特定地域的普遍价值,以真正普遍的个人代替地域性的个体。在这一层面上,我国因势利导凝练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大全球倡议”等有利于全人类的公共理念,并提供与之匹配的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为重塑国际传播秩序提供了中国概念与中国方案。

然而,目前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叙事格局与话语体系尚未改变,国际传播秩序与体系的革新应源于人类交往实践的历史性积累,亦应建基于国际社会发展局势的宏观现实。立足于世界交往理论,本文将从“世界交往形式与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互动”“世界交往关系与现代化”“世界交往主体间的冲突与融合”“世界交往与社会技术形态的更迭及跨越”等核心理论维度出发,以探究2025年中国国际传播关键议题,聚焦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二、世界交往秩序变革语境下2025年中国国际传播关键议题

如果说2024年是“选举之年”,那么2025年则将成为“质疑之年”。多国政府在国内层面面临着权力的交接与转移;在国际层面则需要在动荡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达成共识,推动构建促进和平与繁荣的全球治理框架。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新时代与新征程亟待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一)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交往”是一个与物质生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范畴;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条件,生产决定交往形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以质优为关键,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4年,关于中国经济的负面论调甚嚣尘上,此种舆论氛围投射至国际交往中,则体现为贸易摩擦与科技脱钩态势升级,对外贸易战略变成地缘政治手段和大国博弈工具。“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锚定了“中国技术驱动发展政策”这一战略目标,彰显了释放先进生产力来刺激未来产业的优化路向,展现了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人类全球化进程的中国担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深化我国国际交往与广泛凝聚共识的战略支点。

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中国政治话语的“脉搏”,围绕其正逐步构建一套兼具时代意义与世界意义的系统性中国新话语。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先进性、普惠性、人民性、友好性及和平性,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定义权与话语权垄断,有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全球治理、共同发展与世界和平稳定。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应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以及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来回应全球问题、时代焦虑与社会矛盾。

(二)全球南方与世界现代化

2024年11月18日至19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是继俄罗斯喀山“金砖+”领导人对话会和秘鲁利马APEC峰会后,又一次由“全球南方”国家全面参与或主导的峰会;2025年G20峰会将在南非举行。这意味“全球南方”国家连续四年接棒G20轮值主席国。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在维护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消除饥饿与贫困、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等多个全球议题上频频发声,其在不断增强内部凝聚力的同时,持续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在世界交往的视阈下,中国支持更多全球南方国家以正式成员、伙伴国、“金砖+”等形式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舆论场认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软实力、外交政策等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及政治秩序”,中国正在为那些“被排除在全球化利益之外的国家和民众提供一条前进的道路”。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年7月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好感度较高,而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好感度相对较低;亚太地区的民众则因领土争端等对中国的看法大不相同。当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助分化、拉拢和施压等手段,试图瓦解“全球南方”乃至排斥和制衡中国;而“全球南方”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其自主发展意识和制度建设逐步加强与完善。

鉴此,中国国际传播需要从引领“全球南方”发展进程的立场出发,从如下方面开展叙事:首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实干家;其次,中国需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进一步深化伙伴关系,以“南南传播”作为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重构全球传播秩序的中国思路;再者,中国并非“欧美领导西方霸权的替代选择”,“全球南方”对美西方国家的不盲从姿态也并非“威权与民主的较量”,“全球南方”国家推动构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地缘政治与跨文明迁衍

在“世界交往”的视阈下认知地缘政治与国际传播,地缘政治话语可被视为“联系历史语境与政治行动的认知桥梁,其容纳国家身份的继承性与世界秩序的预判性,既折射实然的世界秩序,又预判未来的应然秩序——因而不是被动的描述性框架,而是活跃的外交政策,具有组织秩序,确认身份的介入力量”。面对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普京表示,“西方主导的后冷战时代终结,一场塑造新世界秩序的斗争正在进行”。国际舆论认为,特朗普将会以“关税与制裁”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对于美国外交政策如何影响世界地缘政治,“制约派”表示“希望美国尽可能降低其影响力”;“优先派”认为美国必须排除俄乌冲突等干扰因素,集中精力与中国进行大国博弈;“首要派”则强调美国必须保持全球霸主地位不动摇,防止金砖国家等新兴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不断扩张。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对中国采取了对抗性举措,加征关税,实施科技制裁,深化与台湾当局的联系。当下,国际舆论表示,特朗普的再次连任可能会加剧全球不稳定性。

若中美陷入零和博弈,由此引发的负面后果包括世界经济疲软、技术停滞、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新时期的中美必须和睦相处、管控分歧”成为世界对于中美关系的普遍期待。面对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角力,中国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文明倡议,大力倡导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全球文明传承与创新,在根本上防止各国各族拥抱“文化还原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

国际传播的本质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思想迁衍,以期达致彼此理解、共同发展的目的;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和合”思想挣脱了东西方文明二元对立的桎梏,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元理论与元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将“和合”思想升华至世界普遍交往的高度。2023年3月,中国推动沙特阿拉伯与伊朗达成历史性和解;2024年10月,中印边境协议达成并有序落实推进。中国愿做应对热点问题与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推动和平力量的增长与正义力量的壮大。

(四)技术主权与数字善治

技术专家预言人类社会将在2025年迈入“一切皆远程”(tele-everything)的世界:大型科技公司凭借市场优势及人工智能所创造的新兴机遇,进一步增长其权力;虚假信息与仇恨言论成为信息战及舆论战的武器,操控公众的认知与行为;人工智能、自动化与全球化将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全球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人工智能已成为塑造数字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力量。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美国持续领跑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在企业数量、融资金额、技术创新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二是中国强势崛起,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中东及东南亚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人工智能地缘政治竞争的新热点。2024年9月,美国与阿联酋宣布建立动态战略伙伴关系,就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达成共同原则,要求以G42为代表的阿联酋人工智能公司从中国撤资、将中国设备从其业务中剔除。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完善全球数字治理,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时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避免其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技术主权问题是人工智能治理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性发展可用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另一方面,国家主权也面临着来自技术自主性、算法模型、数据、内容、算力、供应链等安全风险的挑战。

中国将于2025年继续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国际传播应强调:主要大国、国际组织、科技企业、技术社群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对话与实践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中国遵循并弘扬“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理念与宗旨,坚持伦理先行、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包容与和平运用;中国倡导各国在维护技术主权与抢占发展主动权时,应将“数字友好”作为数字文明时代新社会契约,弥合“智能鸿沟”、消除数字贫困、打破数字垄断。

三、世界交往互动视野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新愿景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应从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视域出发,在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宏观视野下深刻调整国际传播格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一)有序交往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我国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现实回应,为我国对外工作与国际传播树立了有序交往理念,亦为推动构建有序世界交往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1)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与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伙伴关系为依托,目前,中国已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建交国总数达到183个;(3)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积极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等为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小智谋子,中智谋局,大智谋势”,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世界大势之下,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关系中,以有序交往理念,对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破题思路。

(二)共商交往新路:“全球南方”的国际认同稳步提升

近年来,“全球南方”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与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随“全球南方”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与战略价值的逐步提升,部分西方国家声称中国由于贸易与投资、环境与气候可持续、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及立场而不应属于“全球南方”的一员。对于国际舆论场出现的政治分化与话语陷阱,我国需强调作为“全球南方”天然一员的身份是世界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客观事实,中国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实现现代化而避免“全球南方”内部陷入所谓的领导权竞争。

作为推动“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中坚力量,中国尽己所能,已向160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同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构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更拓宽了“全球南方”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为推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方案与力量。未来,中国或将在加大全球发展资源投入、推动全球南方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转型、加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小而美项目的统筹协调等方面持续助力“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三)开放交往门户: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国际交往复苏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宽合作渠道,促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目前,我国入境免签增加至38国,免签停留期限由15日延长至30日。免签红利进一步释放,成为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流量密码”和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政策名片”。在一众海外社交平台上,中国旅游视频(#China Travel)热度持续走高,“city不city”这一网络用语在全球网友的演绎下,成为城市化、时髦的代名词,吸引着全球民众来探寻“真实的中国”。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入境游客约0.9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九成以上;入境游客的需求特征呈现出“旅行方式散客化、目的地小众化、体验内容生活化”等新特点。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大被视为一种战略传播及展示其优越软实力的方式,“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一方面,国际博主与“网红”达人(social media influencers)对中国的正面展示或能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国际民众对中国的具身体验与群体感知远比官方宣传更可亲、可信,或能有力回击国际媒体对中国的负面叙事与不实报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应作为促进全球民众相互理解、弥合文明冲突、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路向。

(四)数智交往基建:拓宽人工智能发展新空间与本土化平台构建

时下,人工智能或已成为重塑全球权力格局与国家安全及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领域。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或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垄断与偏见、信息污染与失序、国际舆论操控与网络空间“新冷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跃迁或可促进人机协同、提升用户体验、革新国际交往模式,进而实现叙事迭代、传播升级、“数说中国”,赋能中国国际传播新生态。人工智能引领数智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期望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至2030年,我国期望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面对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与应用场景的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全面重构从底层硬件到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推理平台的全栈技术架构体系,力争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早自研、布局最深入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尽管由中美领衔的“人工智能竞逐战”渐趋白热化,各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向与治理机制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仍可借助科技企业、专家学者、智库、民间组织等层面的“二轨对话”来分享实践及管控分歧。尊重人权、可持续性、高透明度、强有力的风险管理等或应成为世界交往与国际合作框架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及治理的通用原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研究”(22AZD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钟新 郑晨(钟新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晨系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