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近400位思想文化和国际传播领域人士参会并开展深入交流。
当天下午举办了两场圆桌论坛。首场圆桌论坛以“中国当代文艺作品创作与海外传播”为题,深入探讨文艺“出海”与国际传播,探究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
本场圆桌论坛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主持。
下面,请跟随小艺一睹这场圆桌论坛的精彩发言吧!(以下精彩发言按照嘉宾谈论主题和内容的不同,进行归纳整理)
文艺作品“出海”
要立足中国文化,优化国际表达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艺就是多彩的桥梁;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文艺就是互鉴的纽带。作为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一张“名片”,文艺作品“出海”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立足中国文化,优化国际表达。
国际说唱艺术联盟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
谈及这一问题,国际说唱艺术联盟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表示,中国文艺海外传播需要以中华文化为底蕴,在深入感悟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基础上,以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他以曲艺艺术为例,展现了如何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直观、生动地传播中华文化。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晓华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晓华向大家分享了开展国际书法艺术交流的经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讲究笔墨神韵、筋骨血肉,这套源自东方的美学体系,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然而,汉字的象形文字美感与直观、具体、形象的西方艺术(比如绘画、雕塑、建筑)产生了联系,碰撞出不同文明交汇的艺术之光。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尽管文化传统不同,中国的书法艺术家、艺术传播者仍然可以立足在自己的文化之上,换位思考,以他者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进行传播。
《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郑阳
《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郑阳对国产影片“出海”历程进行了回顾。他认为,电影产业化的20余年发展中,中国电影人广泛学习、吸收、借鉴电影工业强国的成功经验,同时立足中华文化自身的叙事传统、美学形式,不断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因此,近些年电影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艺作品“出海”
要体现文化自信
展现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文艺需要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探寻当代中国文化审美的价值理念、美学追求,不断体现文化自信、展现自身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以更好开展传播。
姜昆认为中国文艺要想取得不错的“出海”成效,首先需要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取精去糟,在多元丰富的当代文化中开拓创新,这都需要对自身文明、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开展文艺作品创作,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进行海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协原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
中国美协原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以美术展览为例,指出当下全球美术界的话语逻辑虽仍由西方主导,但是中国艺术家、策展人也一直在探寻属于自己的国际美术展览形式,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全称为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应运而生。在过去20余年间,这一国际性展览一直以表达中国美学观念、兼具多元文化审美的策展主题为核心,展现中国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世界美术交流互鉴,打开了一扇多元艺术交融荟萃的文化窗口。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欧阳江河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欧阳江河则讲述了德国汉学家顾彬因结缘中国诗词,成为文化交流传播使者的故事,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众不同,以及对他国读者、观者产生的深刻影响。顾彬的故事给予我们启示,如何通过文艺创作,去呈现自身独到的艺术追求,这种和而不同的文艺创作观念,正展现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价值,呈现出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促进文化“出海”蓬勃发展。
文艺作品
要关照人类共通情感需求
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胸怀天下、放眼四方,中国文艺要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盛世华章,就必须以更为精深的思想境界、更为深厚的人文关怀,更为博大的宽广胸襟,去关照人类共通情感需求,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能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中华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勇刚
长期进行中国文化研究的中华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勇刚表示,今天的中国文艺作品海外传播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高度,去思考当下世界性的挑战和问题,去关照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普天之下人类大同的进步理想,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直秉持、追求、传承的价值理念,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思想明珠。
欧阳江河表示,包括当代诗歌在内的中国文艺创作,需要置身世界语境之中,以一种跨文化的心灵交流、沟通方式,去感动不同文明的读者、观者,去展现人类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人文追求。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今后,中国文艺将继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将瑰丽多姿的人类文明画卷、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文明、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文化相融合,继续谱写出激荡人心、感人至深的文艺形象,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盛世华章。
本期编辑:王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