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于晓华 王小鹏)202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22日在京举行。出席会议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说,不断发展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包容的文化。
这是9月22日拍摄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每一代人都担负起责任,继承文化、理解文化、扩展文化,用文化解决时代问题。”演讲后,这位深耕中西比较哲学数十载的儒学研究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所以,人能弘道,道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参与其中的事情。”他说。
安乐哲出生在加拿大,因为喜欢写诗,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德兰兹大学攻读诗歌,后来通过学校的交换项目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从此与中国、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谈到中华文化带来的震撼,安乐哲说,这种震撼是终生的,直到现在,他仍在努力理解初到香港时遇到的人和事。
9月22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在论坛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他认为,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华文化历来重视生生不息这一概念,无论道德、教育还是美,一切都围绕成长展开。
当前,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退化、粮食短缺等问题。在安乐哲看来,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不是某个国家单枪匹马能解决的,解决它们,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安乐哲说,这是一个互相依赖的世界,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可能是提供了关于人的概念的第二选择,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安乐哲反对西方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思想。他说,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一旦人的头脑里有某种绝对的标准,并且自认为占有这种绝对的标准,就会排他。相反,中华文化是包容的。
这位古稀老人坦言,他对中国哲学感兴趣,是为了帮助世界延续下去。“为了下一代,为了我的孙辈,我希望世界变得更好。”
谈到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安乐哲认为,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非常必要的。他说,“和”“义”“利”“礼”等基本字词的涵义需要讲清楚。
安乐哲不仅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副会长,还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参加完论坛上午的活动,当天他还要上一节3个小时的研讨课。
“外国的儒学不是中国的儒学。”安乐哲说,“我正在教年轻的下一代教授们掌握框架、语言和方法论,让他们把中国自己的儒学传播出去。”
安乐哲曾长期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任教。他说,加强中美人文交流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很重要。在他看来,中美人文交流存在不对称的问题。
研究了数十年中国哲学,安乐哲最喜欢的一句中国古语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说,这句古语非常深刻。
本期编辑:王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