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25世界运动会:世运天府汇,蜀韵传全球

【地方外宣】时间:2025-11-19      来源:本站      

一、案例概括

案例名称:成都2025世界运动会:世运天府汇,蜀韵传全球

方式:线上+线下

收录时间:2025年11月5日

二、背景目标

2025年成都第12届世界运动会是世界级的非奥项目综合性体育盛会,也是继成都大运会后,四川再次迎来的国际级大型体育赛事。成都世运会作为超级传播载体,突破传统外宣模式,将四川的古蜀文明、非遗技艺、烟火文化与现代发展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传播内容,推动中华文化从“展示”向“交流”升级,向世界呈现“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巴蜀韵味”的盛况。

三、创意洞察

1. 首创场馆建设标准体系,填补世运领域空白:成都世运会在筹备阶段,依据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规则与国内规范,创新编制250项场馆设计及建设标准,覆盖34个竞赛大项。27处竞赛场馆中,18个为既有场馆改造、9个依托桂溪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等临时搭建,未新建任何场馆。这种“评估—设计—运行一体化”模式,既满足“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又为全球世运会未来举办提供“中国标准”,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盛赞“为世运会制定了新标准”。

2. “碳中和世运”的绿色实践与文化融合:成都世运会制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指南》,实施低碳能源、交通、场馆等九大行动:吉利控股提供近 500 辆新能源汽车,11家企业共捐赠17.2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世界运动会历史上首个“碳中和世运会”。更具创新性的是,赛事期间通过“碳基魔方智能回收箱”回收近 6 万个塑料瓶,经技术转化为纺织新材料后,由非遗缠花手艺人编织成“世运之‘蓉’”“世运之‘杏’”艺术品,实现绿色低碳与传统文化的可复制闭环融合。

3. 实地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世运广场通过文艺展演、体育互动、非遗体验、科技展示等多元形式,为市民游客与国际友人呈现了兼具国际表达与巴蜀韵味的文化盛宴;世运村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互动体验活动,让参赛客群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打造了“汉语桥”中文学习互动体验区,现场指导外国运动员体验汉语文化;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多场露天派对活动,让世运村成为文化交融的桥梁、情感共鸣的驿站。

image.png

图源:成都2025年世界运动会公众号

四、亮点展示

1、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宴:开幕式上,每个环节都融入文化巧思。缤纷的焰火在夜空绽放,篆书“成都”两字源于距今两千多年的青铜兵器,开满“鸽子花”的“友谊之树”以成都金沙遗址大树根遗迹和“植物活化石”桐树为创意灵感。文体表演《锦绣之韵》涵盖说唱俑、二十四伎乐、川剧变脸等传统文化元素;运动员入场式非遗元素满满:引导牌采用道明竹编工艺手工制作、国家名称用蜀绣一针一线绣成、外框为成都银花丝工艺,引导员旗袍由传统蜀锦织造技艺制成;凉山州带来的彝族男子群舞《少年飞马》,少年舞者们英姿飒爽,舞蹈动作一气呵成,仿佛将现场观众带到了广袤的凉山高原。从热血世运到巴蜀风采,歌舞、杂技和非遗国粹在今晚强强联手,视听盛宴让人直呼过瘾。

2、科技赋能的沉浸式文化传播:以科技为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赛事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火炬“竹梦”融合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牙璋等元素,采用可开合结构与节能燃烧技术,实现“古蜀文脉与绿色科技的相遇”;作为成都世运会综合信息类官方合作伙伴和赛事信息系统总集成商,中国电信实现赛事指挥调度AI智能体,首用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技术,外宾首享国外电子钱包国内无感支付等多项“首创”,还通过5G+AI+XR技术将沉浸式赛场体验搬到了东郊记忆。

五、传播内容与形式

1、“文化-城市-赛事”三层级文化与城市价值传递:在文化内核上,聚焦古蜀文明与非遗技艺。内容涵盖开幕式焰火中的篆书“成都”、奖牌中的太阳神鸟纹饰、文体表演《锦绣之韵》里的说唱俑与二十四伎乐,以及世运村中医推拿、川菜烹饪、汉字学习等体验活动,让“巴蜀文化”可看、可感、可参与;在城市形象上,绿色与活力的立体呈现。突出“公园城市”特质,传播桂溪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等临建赛场的生态之美;同时展示城市现代活力,如东郊记忆艺术区“旧工厂改造成时尚街区”的创意;在赛事价值上,标准与包容的全球共识。传递成都世运的突破性价值,包括首创场馆建设标准、首个碳中和世运、首次纳入残疾人自由潜水等项目,以及软式曲棍球赛前的金堂非遗步打球表演,展现“竞技之外的文明互鉴”。

2、国内媒体与国际媒体联动:新华社、成都发布等平台深度报道赛事文化亮点,推送赛况、世运广场活动、城市文化线路等内容;国际媒体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连续 5 天刊发报道,盛赞成都世运会 “树立办赛标杆”,埃及旅游局国际推广部主任穆罕默德・谢尔比尼评价 “武侯祠比金字塔还热闹,成都令人流连忘返”。

3、线下场景的沉浸式传播:一是世运广场,通过文艺展演、抛竿、射箭体验等体育互动、雅安 “龙行十八式” 茶艺、乐山峨眉武术、巴中竹编等城市文化展示,累计吸引超 13000 人次参与;二是 7 条城市文化体验线路,串联熊猫基地、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等 17 个点位,超 2200 名运动员与嘉宾报名参与,此外,推出的夜间特色体验——乘“火锅巴士”赏都市夜景、品尝火锅,再乘锦江游船观灯光秀,最后在望江楼公园欣赏非遗变脸表演,也是嘉宾们出行的热门选项。不少参加了活动的朋友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成都的美食、美景、美好体验,向世界推荐成都。

4、特许商品的文化承载传播:围绕吉祥物 “蜀宝”“锦仔”,推出玩具、徽章、文具、陶瓷制品等 16 大类 500 余款特许商品,开设线下零售店(点)218个。其中奖牌冰箱贴、吉祥物手办、“蜀宝游三国”公仔等多款商品上架即售罄,需进行第三批次补货,既实现市场开发收入历史新高,又让“巴蜀文化符号”通过商品走向全球。

六、传播效果

1.  国际媒体权威认可:海外主流媒体形成 “密集聚焦” 效应,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连续 5 天刊发 6 篇报道,盛赞 “成都世运会树立办赛标杆”,称其组织水平堪比奥运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多国媒体专题报道赛事中的文化元素,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明确表示 “这是历史上最好的世运会,为未来赛事树立新标杆”。截至赛事落幕,全球共有128家海外媒体参与报道,相关稿件超 500 篇,形成“中国叙事、全球回响”的传播态势。

2. 文化符号国际认知度显著提升:古蜀文明与非遗技艺实现“破圈传播”,三星堆元素火炬 “竹梦”、蜀绣引导牌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热门话题;熊猫 IP 持续升温,多国运动员打卡熊猫基地并发布vlog,“熊猫 + 世运”成为四川最具辨识度的国际符号之一。中医药体验区日均接待运动员超 200 人次,拔火罐、推拿成为 “最受欢迎的中国服务”,推动传统医学国际认知升级。

3. 标准输出与长效价值初步显现:首创的 250 项场馆建设标准为全球世运会提供参考,首个“碳中和世运”模式为国际大型赛事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赛后临时场馆拆除后复原生态,如锦城湖桨板、鲁家滩皮划艇等亲水运动回归市民生活,实现“赛事红利”的长效释放。

七、案例启示

成都世运会以赛事为媒,将古蜀文明、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通过国内和海外媒体报道、千名运动员参与的城市文化体验及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让三星堆元素、蜀绣竹编等文化符号走向全球;不仅实现特许商品销售额,入境外国旅客创新高,更以首个“碳中和世运”模式与“体验式文化传播”创新,获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历史最佳”赞誉,成功搭建起中华文化国际交流的坚实桥梁,显著提升了四川与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案例链接:

成都发布:历史上最好的一届!成都世运会结束了,留给世界满满的回忆

成都2025年世界运动会:

世运广场正式启幕,解锁体育碰撞巴蜀文化核心“玩法”

成都世运会里的文化盛宴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成都世运会持续呈现巴蜀韵味与世界风情 

运动成都:成都世运会达成首个“碳中和世运会” 

澎湃新闻:世运热力,热传海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