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国产电影 国际合作

【垂直领域】时间:2024-12-13      来源:本站      

一、案例概况

案例: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出品时间:1993年

举办时间:2024年06月14日

方式:线上+线下

收录时间:2024年12月12日

二、背景目标

上海作为国产电影的摇篮,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自1993年创办以来,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导演、演员和观众参与。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之一,旨在促进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与进步,更为上海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交流渠道。

电影节期间,主办方安排了大量电影论坛、影视技术、IP影视开发大会等活动,鼓励来自不同文化和国家的影视人创作交流。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收到了10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报名,总计3300多部作品。上影节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国际电影进入中国观众视野,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

三、创意洞察

一是上影节展映的影片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剧情片,纪录片,真人短片以及动画片等来自五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电影。大量来自日本,印度,阿根廷,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新人导演获得了宝贵的作品展示机会。上影节关注全球电影文化交流,专门推介在国际舞台上不受重视的亚洲影片。为此特设“亚洲电影展”板块以及“亚洲新人”单元等奖项,吸引更多观众对于亚洲电影的了解。

二是丰富的活动安排。电影节不断构建了诸如金爵奖短片单元、“一带一路”电影周、国际学生短片大赛、迷你电影展映单元等新的板块,同时面向专业人士、青年电影创作者、市场主体、影迷群体、市民观众、城市社区等多个层次,呈现出立体丰富的文化格调和影响力,真正成为了“以电影为载体的节日”。上影节注重于与观众的互动,通过设置“电影观众评审团”,鼓励观众参与影片评选,与专业影评人和电影人共同探讨电影的创作价值和意义。上影节设置了电影论坛和学堂,充分探讨了中国电影和亚洲电影的未来。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加持下,培育发展电影发行新生态以及中国IP的全球化之路。

 image.png

四、亮点展示

1. 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上影节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以及“一带一路”电影巡展目前已经吸引了来自48个国家的55家机构。该国际电影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搭建沿线国家和地区电影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为电影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电影《倒仓》在“一带一路”电影周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影片”荣誉。

2. 寻找中国电影“新活力”:活动论坛聚焦于寻找中国IP的全球化潜力。其中,小说《三体》的电影化相关讨论关注度颇高。例如《流浪地球》等影片的成功证明了科幻、奇幻作品在跨文化方面的优势,宣传方面几乎没有地域文化上的障碍。小说《三体》已经被翻译成35种语言,此类有国际影响力的大IP,可以帮助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注入新活力。

3. 创新中国故事:上影节期间,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开幕影片于6月15日进行世界首映。原舞剧讲述了上海解放前,真实的谍战故事。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经典作品在电影中焕发新生。电影作为载体,更好地将中国故事传向世界。

4. 打造中国叙事和美学: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求同存异,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在题材选择上,通过家庭、亲情、人与自然等全球共通的主题引发跨文化、跨国界的关注。在美学风格上,摆脱了商业电影的程式化感官刺激,富有东方美学、民族美学意蕴,让观众精心品味。

五、传播内容和形式

1. 上影节通过影片展映、文化论坛等形式,讲述中国故事,提升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文化交流,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分享上海城市精神。并且,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国际其他主流电影节不断密切合作的关系,助力国际文化交流与中国电影走出去。

2. 线上线下相结合。上影节与上海多家展映影院合作,将优秀国际电影带入群众。其中,“93岁高龄”的兰心大戏院,经历升级后既保留了老西式建筑的原汁原味,又加入了现代元素的观众厅。上影节与上海老牌影院携手为热爱电影的社区和群众带来观影盛宴。与此同时,针对年轻人的线上平台宣传也提供了重要支持。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官方以及私人账号实时分享上影节的进展以及获奖名单,保持了年轻观众中的热度。

六、传播效果

2024年电影节展映的400余部影片吸引了近40万人次线下观影,线上平台点击量突破1500万次。“一带一路”电影周活动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

另外,此次电影盛会促进电影产业合作,达成大量的国内外合作项目签约,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支持。多个平台上的互动也提升了上影节在年轻群体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七、案例启示

1. 注重多样化内容:电影节应该持续拓展展映影片的类型和范围,以丰富的节目内容来吸引观众参与,提升活动的国际化程度。

2. 加强行业合作:通过吸引国内外的电影从业人士参与,加强学术讨论与交互,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这样能够丰富电影节的内涵。

3. 关注观众体验: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观众的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置和互动环节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4. 促进文化对话:应持续利用这个平台,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增加文化交融,为未来的交流项目建立基础。

 

案例原链接: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电影学堂|赵德胤:电影学堂|赵德胤:喜欢一部电影,是因为通过电影找到了自己

上观: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闭幕!中国电影《倒仓》获最受观众喜爱影片

澎湃新闻:上影节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创新演绎,传承城市精神

澎湃新闻: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影院名单揭晓_有戏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新闻: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国际交流桥头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的春天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