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出海:本土化年轻化传播 中外戏曲互鉴共鸣

【垂直领域】时间:2024-12-20      来源:本站      

一、案例概况

案例:昆曲出海:本土化年轻化传播 中外戏曲互鉴共鸣

方式:线上+线下

收录时间:2024年12月20日

二、背景目标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再到如今优秀剧目频频登上国际舞台并获得肯定,昆曲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昆曲,起源于明代中叶的昆山,自六百年前的姑苏烟雨中濯清涟而出,形似幽兰猗猗,典致柔润;声如鹤鸣九皋,折金碎玉;静似古木,动似流云。它从民间唱着清词小曲,一路自长江南、钱塘北,逶迤至京城,将江南的清丽散播进千家万户,浇灌无数新剧种的形成,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百戏之师”,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典范。它在迁客骚人的笔墨丹青中行走,以悠悠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代代相传的苦吟佳作为魂灵,唱出了中华儿女的悲欢离合,道尽了人世间的沧桑变幻。

三、  创意洞察

1. 积极探索与国外艺术组织的合作机制,是昆曲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爱丁堡艺穗节上,中国北方昆曲剧院不仅精彩呈现昆曲剧目《白蛇传》,还在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拉开“重新发现昆曲艺术节”主题活动的序幕。在全球青年昆曲连线活动中,主持人与来自全球10个城市的10名青年昆曲爱好者现场对谈,从“全球发现”和“青年发现”两个维度讲述国外青年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分享昆曲推广的建议。在昆曲欧洲课堂上,不仅展示了昆曲特有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段式,还深入浅出地向海外观众讲解昆曲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

2. 吸纳海外本土文化元素,进行全球本土化传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昆曲不断汲取智慧和养分,持续创新表达,拓展传统题材当代演绎的可能性。2019年,北昆自制昆曲剧目《反求诸己》,以西方“小剧场戏剧”的形式来到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进行街头巡演,增加念白,配合法文字幕,中国昆曲以更加平易近人的风格收获当地观众的喜爱。昆剧《图雅雷玛》是根据俄罗斯欧隆克—雅库特民族英雄叙事诗《美丽的图雅雷玛》改编创作的剧目。2018年是《美丽的图雅雷玛》创作者欧云斯克诞辰125周年,北昆携昆剧《图雅雷玛》赴俄参加纪念专场晚会,随后前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巡演。

四、  亮点展示

1.   对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巧妙融合。在青春版《牡丹亭》中,白先勇先生匠心独运,深刻践行“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理念,既弘扬了东方的内敛雅致,又巧妙融合了当代审美风尚。在剧本的编排上,该剧精选原著55折中的27折经典,如《惊梦》、《寻梦》及《拾画》等,既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又实现了对传统文本的精炼与创新,以满足吸引现代观众注意力的需求。在音乐与唱腔上,该剧在传统昆曲悠扬旋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入丰富的情绪化音乐伴奏及幕间音乐,给传统昆曲唱腔的徐缓节奏赋予了时代活力与情感张力。在舞台美术上,该剧在服饰与布景设计方面践行守正创新之道,既保留了古典美学一桌二椅的抽象留白精髓,又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

2.   采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包装与推广。青春版《牡丹亭》中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扩大宣传、与流行文化元素结合等,从而跨越了文化鸿沟,实现了艺术与观众的深度共鸣。在演员阵容上,该剧大胆启用平均年龄20岁的青年演员,白先勇先生寄望通过这股青春力量,激发年轻一代对古老昆曲艺术的热爱与传承。今年6月,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青春版昆剧 青年表演人才培训》正式开启学员招募,为昆曲艺术的后继青年保驾护航,旨在通过“最古老+最青春”的艺术实践方式,唤醒青年学子的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使青年学子粉墨登场、深入参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通过青春一代,向国际展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五、传播内容和形式

1. 创新编排和宣发方式。在音乐与唱腔上,青春版《牡丹亭》在传统昆曲悠扬旋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入丰富的情绪化音乐伴奏及幕间音乐,给传统昆曲唱腔的徐缓节奏赋予了时代活力与情感张力。在舞台美术上,该剧在服饰与布景设计方面践行守正创新之道,既保留了古典美学一桌二椅的抽象留白精髓,又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扩大宣传、与流行文化元素结合等。

2. 实现多模态数字传播。苏州昆剧院推出的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以苏州的沧浪亭为演出地点,演出现场多处安装了汉英对照字幕装置,观众体验了从“局外”到“剧中”,从被动感知变成主动参与的观影过程。2017年,由英国剑桥大学、中国昆曲博物馆等昆曲界重要机构联合共建世界上首个中英双语昆曲数字博物馆——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这是昆曲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的有益探索。借助数字技术,该数字博物馆初步智能化展示了所收藏、整理和保存的与昆曲有关的文物和影像资料,展览了昆曲乐器、表演及与昆曲相关的手工艺品,给昆曲的演出机构与世界各地昆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昆曲演出与活动信息的交流平台。

image.png

六、传播效果

1.受众反响强烈,引发媒体共鸣。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英国、希腊等国演出并收获热烈反响的经历。多家英文报刊纷纷登出剧评,称赞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一举成功。”《旧金山纪事报》史蒂芬·韦恩称赞沈丰英与俞玖林色艺俱佳,也赞赏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服装、音乐。从巴黎的塞纳河畔到纽约的百老汇,从东京的浅草寺到伦敦的西区,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

2. 促进中外戏剧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理解。昆曲剧团与国外剧院、文化机构的国际合作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了不同戏剧形式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双向互动”的资源共享型项目,有效地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吸引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

七、案例启示

1. 融会贯通,“活化”经典作品。青春版《牡丹亭》传统又现代,是在传统的根基上,合度地加入现代,传统为体,现代为用,其大原则就是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昆曲的四功五法,念、唱、做、打,谨守传统,但剧本改编、服装、舞美、灯光,则往21世纪舞台美学方向调整。

2. 深度融合多元数字技术。保护和整理昆曲数字资源、构建昆曲数字共享平台,实现昆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文明互鉴功能。多元数字技术传播昆曲,如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适度运用能够创新昆曲的传播和接受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和3D影像将昆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三维再现,增加人机互动功能,创造沉浸交互式虚拟世界和可感世界,提高国外受众对昆曲的体验性和接受性。

3. 加强国际合作,进行本土化传播。积极探索与国外艺术组织的合作机制。中外不同艺术形式互相演绎,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互通。昆曲剧团与国外剧院、文化机构的国际合作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了不同戏剧形式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案例原链接:

中国日报: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戏曲的国际传播 (baidu.com)

人民网:悠悠昆韵 声扬四海 (baidu.com)

南京日报:南京日报-昆曲缘何能在国际上掀起“中国文化冲击波” (njdaily.cn)

中国社会科学网:数字技术赋能昆曲传播中华文明 (baidu.co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