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况
案例名称:中阿卫视:探索国际传播本地化路径
方式:线上+线下
收录时间:2024年12月24日
二、背景目标
长期以来,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在阿拉伯地区的落地缺少本地化的传播渠道。中国是第九个开办阿语频道的非阿拉伯国家,对阿拉伯地区视听内容的传播晚于其他具备文化产品出口优势的国家。将国内丰富的视听文化资源向阿拉伯地区进行品牌化、本地化、常态化的转译与传播具有现实紧迫性。
中阿卫视(China Arab TV)由阿联酋国家媒体委员会批准颁发卫视牌照,总部位于阿联酋迪拜,覆盖西亚、北非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由于其中资控股与拥有本地化电视媒体渠道的双重特性,中阿卫视具备基于地缘与民意基础的本地化传播优势,逐渐成为中阿两地文化内容供应、数字创意营销和资源整合服务的平台,在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以及受众有效影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
三、创意洞察
1.以文化传播作为中阿国际传播的对话基础。中阿卫视与中国新闻社合作,根据本地调研情况,制作符合阿拉伯观众预期的、融合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的中国文化节目《文化中国》,并在社交媒体进行短视频二次传播,第一季节目累积覆盖150万社交媒体用户,播放量超过102万次;与陕西广电局、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合作,开播《视听中国·陕西时间》栏目;与宁夏广播电视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播出人文纪实栏目《宁夏时间》;与芒果开节目制作等合作传播,让湖南观众进一步了解阿拉伯世界。多层次的媒体合作,向阿拉伯地区的民众讲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故事,对实现文明互鉴大有裨益。
2. 联结中外主流媒体,合作传播成为重要路径。地方文化内容在国际传播中的可见性往往缺乏成熟的实现渠道,媒体合作传播成为重要路径。中阿卫视的双向传播性质能够起到媒体“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作用,不仅通过合作播出的方式使中国制作的节目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同时也为各省级媒体“牵线搭桥”,对接阿拉伯地区的媒体合作。 福建与其合作的《视听中国·福建时间》开创了省级地方媒体直接面向阿拉伯地区互通宣传的先河。节目向阿拉伯观众展现了福建的旖旎风光、风土人情、佳肴美馔与精神文明,推介了一个古风与现代并重的真实福建,彰显出福建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化共鸣,并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福游”特色的福建旅游线路。
四、亮点展示
1. 从译制能力入手,深耕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中阿卫视不仅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芒果TV等媒体合作开设《中国剧场》《北京剧场》等栏目,将多元类型的中国电视剧引入阿拉伯国家,还多次承办“北京优秀影视剧展演季”,其编译的《觉醒年代》《问天》《最美中轴线》等影视剧作、节目在阿拉伯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娘道》《欢乐颂》等电视剧的电视平台播放与YouTube网络平台传播形成了跨媒体良性互动机制,对在电视平台线性收看机制下未能及时观看的剧集,阿拉伯观众可通过中阿卫视的YouTube账号进行观看与留言,持续发表个人见解,实现了从电视存量受众到社交媒体增量用户的转化。2019年,中阿卫视与科大讯飞共同建设 “阿语影视译制人工智能科创中心”,推动中阿语言技术研究与产品化工作的同时,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进一步推动中阿视听文化交流的品牌化与专业化。
2. 借力“汉语热”,围绕语言学习开展视听交流活动。“汉语热”成为“华流”文化的广义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视听产品用户增长的持续潜能。基于语言学习的电视剧传播、公共外交活动成为长效用户培育的重要机制。中阿卫视与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就阿拉伯地区汉语教学开展合作,依托语言学习与培训方面的专业能力聚合喜爱中文的阿拉伯用户。双方联合制作的2023年“国际中文日”特别节目《天方汉韵》,围绕2023年“国际中文日”主题 “中文:增进文明对话”,遍访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摩洛哥等国的中文学习者、中文教育工作者、驻华使节、中外合作伙伴等,通过访谈、朗诵、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讲述中文学习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介绍各国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
3. 借助开展经贸活动,发展视听文化交流。借助经贸合作的势头助推中华文化与中国故事的影响力落地,是中阿卫视传播实践的重要经验。同时,形成规模的文化活动也会在市场化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反向推动经贸合作。 中阿卫视承办了杭州-迪拜城市推介会、阿联酋政府部门与中资企业对接会、中阿经贸投资高峰论坛等活动,为潜在的中华文化借势传播提供了场景化的契机。一方面,利用自身在阿拉伯地区的公共外交资源开展经贸等相关活动论坛,能够聚合中阿政府工作者、企业家等群体实现直接对话,建立直接的信息交换平台,有利于资源对接与信息差的弥合;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的人员交流积累文化传播势能,在组织经贸活动的同时开展平行的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垂直契机。
五、传播内容与形式
1. 深耕电视剧译制。阿语译制的中国电视剧自2012年正式进入阿拉伯地区后,持续受到当地受众的关注。近年来,随着YouTube等海外流媒体平台的发展,阿语译制的中剧持续借船出海,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类型更加丰富的视听文化内容,也让更加青春化的“华流”文化借力视听新媒体实现了影响落地。
2. 引入网红与自媒体传播形态。中阿卫视MCN平台深耕全球社交媒体,聚合海量网红达人,孵化1000+网红,形成原创矩阵,签约多家S级创作机构,矩阵账号粉丝总量超前者以“他者”视角记录在华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后者则立足本地,向海外社交媒体用户介绍中国文化与中国商品。
3. 举办品牌传播活动。中阿卫视近几年分别举办了“广西故事迪拜电视展播周”“中阿影视交流合作发展论坛”“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中东”等活动,并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上合示范区合作,分别于江西景德镇、山东青岛举办“域见阿拉伯”市集,承担了举办创意市集、主持开幕式演出及嘉宾邀请等多项工作。
六、传播效果
1. 用户反映良好,引发情感共鸣。《三十而已》《欢乐颂》《小欢喜》《北京青年》《安家》《鸡毛飞上天》等反映现代中国形象与群体情感的电视剧也因相似的社会语境与美好生活共同期待持续引起共鸣。
2. 助力建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更多中国影视作品飞入阿拉伯寻常百姓家。调动民众参与视听文化交流的积极性,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实践落地。
七、案例启示
1.以“业缘”为突破口,在公共关系活动中树立具象化中国形象。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面临跨文化误读的风险,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有利于推动双边经贸的深入发展。2022年,中阿卫视与中国石油中东公司合作伊拉克跨文化传播项目,帮助其在伊拉克搭建社交平台账号、在当地媒体发稿,并参加当地的社交活动。由中国石油中东公司、中阿卫视国际智库、伊拉克智库、高校联合撰写的《“中国石油助力伊拉克石油工业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及《“中国石油在伊拉克企业社会责任专题报告》于2022年12月15日在迪拜、北京、巴格达三地同时发布。2022年12月11日,中阿卫视策划,中国石油中东公司、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共同捐建的“筑梦丝路——青年中文书屋”在伊拉克萨拉赫丁大学揭牌。相关传播实践在树立中国企业品牌形象的同时,有助于进一步为“中国制造”增信释疑,树立具象化中国形象。
2.以教育与人文交流为突破口,开展公共外交活动。调动民众参与视听文化交流的积极性,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实践落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阿卫视重视与高校的人文交流。2023年,中阿卫视与阿联酋大学在组织中国机构和企业赴阿联酋考察培训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助力两国人文经贸科技交流。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共同指导下,中阿卫视主办的两届中阿国际短视频大赛分别在中阿十多所高等院校展开落地推广活动。
3.通过运营模式的升级拓展传播模态,形成“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中阿卫视“媒体+公关+商务”的功能设计,重构了媒体产业、政府合作、企业营销、高校教研的关系。媒体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能够从更加垂直的领域实现服务场景落地,在实现国际传播战略价值的同时推动盈利模式的升级。中阿卫视践行落地务实的理念,围绕高校合作、政府关系、智库传播等方面。
案例原链接:
杜浩男.中阿卫视国际传播本地化路径探索[J/OL].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5[2024-12-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46.g2.20240223.153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