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括
案例名称:“象”往云南·和合共生——亚洲象北迁事件中的中华文化柔性传播实践
方式:线上+线下
收录时间:2025年3月27日
二、背景目标
2021年,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走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北迁,引发全球媒体和公众的持续关注。中国政府与民众对大象的主动保护、科学应对和人性化举措,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科技先进、生态友好、文明友善的中国形象。此事件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典型案例,通过自然生态议题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理念,打破意识形态壁垒,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
三、创意洞察
1.全球生态议题的共情性:环境与动物保护是超越国界的共同关切。云南象群迁徙事件天然契合国际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关注,以“大象为何迁徙”“如何平衡人象关系”等话题引发全球讨论,巧妙避开政治争议,凸显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2.文化符号的普世价值:大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和平与福祉,外媒引用中国民众“大象带来神圣光环”的描述,将中国文化符号转化为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3.去政治化叙事策略:通过展现村民自发投喂玉米、政府赔偿财产损失、调集应急团队、无人机跟踪保护象群等细节,以“小故事”传递中国社会治理的温情与效率。中国城市形象、中国人对动物保护的态度、中国政府对保护动物所作的努力,不加修饰地、自然地呈现了一个文明、友善、进步、强大、可敬的中国。
四、亮点展示
1.以“趣”破壁:捕捉大象醉酒、滑沟、帮小象脱困等趣味片段,结合中国网友创作的“大象北漂”“断鼻家族”等幽默梗,通过外媒二次传播,打破文化隔阂。
2.科技与人文融合:政府运用无人机、红外摄像机实时追踪象群,既展现科技实力,又以“不打扰”的克制态度传递“尊重自然”的东方哲学。
3.草根叙事的力量:村民与大象互动、警察连夜疏散居民等真实场景,呈现中国人“仁爱包容”的集体性格,外媒评价“从城市到乡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
图源:新华网
五、传播内容与形式
1.传播矩阵搭建:CGTN多语种平台推出《野生象群云南迁徙之路》《15头亚洲象的奇妙之旅》等报道,用轻松语态突出细节,自然展现中国善待野生动物的美好现实。还有中国日报生产的航拍视频《揭秘霸屏全网的“断鼻家族”迁徙之旅》等系列产品,灵动自然又富有趣味,海外传播量超120万次。
2. 多语种多平台联动:主流媒体在Twitter、Facebook发布英文报道,引用网民段子。例如,英国BBC广播电视台的报道就引用了“15只大象可能是想参加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社交媒体上的网民表达,幽默、风趣、娱乐性强且接地气,也更容易为全球受众所接受。
3.外媒借力传播:外国媒体关注事件,主动报道,积极转发。中国媒体发布的新闻与视频成为外国媒体积极转发并进行新闻创作的重要信源。如英国《卫报》发布的《大象500公里跋涉接近中国城市,当局保持警惕》消息中,交叉引用了中央电视台、云南省林草局、《环球时报》等5个信源,还原野象群“出走”的过程。
六、传播效果
1.国际媒体报道覆盖:象群一路北上的报道大量出现在全球各类媒体上,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众多国家的主流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BBC、《华尔街日报》、德国之声等媒体正面报道,称赞中国“保护成效显著”“民众友善包容”。
2.网民共情:海外网友留言“感谢中国保护大象”“敬佩中国的专业与人性化”“感谢中国没有伤害大象,并密切关注它们的行动。你们是了不起的人”等。
3.文化价值共鸣:外媒主动引用“大象象征和平”的中国文化意象,将云南村民的包容态度视为“中华文明对生命尊重的缩影”,成功传递“和合共生”的文化内核。
七、案例启示
云南象群迁徙事件证明,发掘全球共同关注话题,激发人类共通的情感,传递中华文化中的普遍人类价值,动员多元传播主体力量,掌握具有“网感”的叙事话语体系可有效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案例链接: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研究 第一辑:亚洲象北迁事件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 杨安琪 于婷婷 中华文化 文化传播 研究 【简介_在线阅读】 电子书_先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