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琴社:国风音乐出海,新生力创出新势力

【垂直领域】时间:2025-03-25      来源:本站      

一、案例概况

案例名称:自得琴社:国风音乐出海,新生力创出新势力

方式:线上为主

收录时间:2025年3月20日

二、背景目标

自得琴社成立于2014年,由一群热爱传统音乐的青年演奏家创立,初期以线下演出和古琴教学为主。随着国潮文化兴起,团队逐步转型为以“古乐新声”为核心的国风音乐IP,根植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以古琴、琵琶、笛箫等乐器为载体,通过融合传统民乐演奏、古风服饰复原及影视化视觉呈现,自得琴社打破了人们对古乐演奏的传统印象,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标志性团体。

三、创意洞察

1.差异化定位:自得琴社在复原古乐的同时,注重对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打破了“古板传统”的固有印象。自得琴社用传统乐器演绎流行乐、影视剧乐曲,例如古琴十手联谈西游记主题曲《云宫迅音》,为鼠年特别制作的《哆啦A梦之歌》等,将观众带回童年记忆,引发强烈的共鸣。

2.“古画式视觉输出”系统,提高团队辨识度:自得琴社的视频被赞誉为“会动的古画”。演奏人员身穿传统服饰演奏传统乐器,置景、调色、字体都仿照古画质感进行设计,团队将每个演出场景打造得如同会动的古典画卷,体现着简洁优雅的中式美学。

3.西方IP二创,实现跨文化表达:在对大量热门电视剧、电影以及二次元音乐作品进行二创的同时,自得琴社也对《哈利波特》《权利的游戏》西方IP也进行改编,比如以二胡来表现斯莱特林学院的“鬼魅”气氛,促进海外受众对中国传统乐器的理解。在创意策略上,自得琴社不仅注重国内市场,还与国际合作(如跟SMG、英国版权方合作,对剧院魅影主题曲做了民乐改编),使其作品在国际传播中更具亲和力和传播力。

四、亮点展示

1.《空山鸟语》:自得琴社与“中国装束复原小组”合作《空山鸟语》,将古装、雅乐和国画等元素有机融合,采用淡黄、米白等温暖色调,借鉴古画运镜和构图手法,每个画面都力图呈现出“活的古画”效果。视频的美感和欣赏度直接让作品,连带自得琴社团队一起“出圈”,观众的反响也远远超出团队的预期。

2.《魔法醒醒》:该曲改编自《哈利·波特》的海德薇变奏曲。在服饰方面做了大量的设计,运用服饰来传达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例如,左边乐手穿的是红色和黄色相间的唐代间色裙,暗示霍格沃茨学院里面的格兰芬多学院的标志色,红色和黄色。右面乐手穿绿色的衣服代表的是斯莱特林学院。右边两个女孩做的发型则暗指魁地奇球赛的球门。

五、传播内容与形式

1.内容设计:系列主题视频(如“唐朝系列”、“宋朝系列”)、乐器科普、幕后制作故事等多维度内容布局,既满足专业乐迷,也贴近普通观众。

2.传播形式:YouTube上传较长、完整的音乐会和专题视频,构建国际化内容矩阵,吸引海外观众。TikTok/抖音发布短视频剪辑和精彩片段,借助平台算法快速传播,吸引年轻用户。B站、微博、小红书利用图文、视频等,增强用户互动和社区讨论,提升品牌粘性。

3.联动与跨界传播:与海外媒体和国际文化活动合作,通过新闻报道和现场演出,形成线上线下全覆盖的传播格局。同时,自得琴社还开发IP周边产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六、传播效果

自得琴社的海外粉丝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美洲和澳洲,YouTube平台近70万关注,播放量高达1亿次,获得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被海外观众评为“会动的古画”;线下,自得琴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艺术节及跨国巡演,如参加德国汉堡艺术节、马来西亚演出等,足迹遍布32座海内外城市,举办了68场音乐会,演出时长超5千分钟,观看人数超8万人次。

七、案例启示

自得琴社将古琴与古画进行巧妙结合,从声、形两个方面呈现东方美学,同时也打造出极具辨识力的IP符号。此外,自得琴社将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入西方文化IP,强化IP的传播力。

 

案例原链接

澎湃新闻:他们为何得奖|自得琴社:国风音乐出海,新生力创出新势力

朱里钺:十年“自得”,国风流转在每一次琴弦的颤动中

读创:嘉宾专访|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让国风音乐走上“文化贸易大舞台”

北京青年报:用“江南丝竹”讲述中国古代故事 这个国风乐团火出圈_腾讯新闻

Convo Media:自得琴社国风乐团,创新演绎中国古风文化 – Convo Media

哔哩哔哩:当传统乐器遇上魔法,自得琴社《魔法醒醒》演奏绝了~_哔哩哔哩_bilibili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