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视频(Reaction Video)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流行的一种新型视频类型。这一视频类型意旨丰富,在“画中画”的放映形式下,既包含反应主体的大窗,又包含反应素材的小窗。正因如此,跨文化交流是其常见的创作主题,观众可以看到反应者接触异国文化时最真实、最直接的即时反应,并在其情绪表达与动作语言中获得陪伴感。在全球化背景下,以B站为代表的中国视频网站正成为连接国际受众的桥梁。作为UGC平台,许多用户发布“老外”观看中国内容的反应视频,吸引大量关注并形成广泛传播。在创作者的反应大窗中,主体以“他者”身份“凝视”中国文化,通过感官表达和符号活动展现文化碰撞;在播放视频素材的小窗中,反应素材展现国家形象的“自塑”方向,投射外国人对中国议题的关注焦点。本研究旨在从文化中介的视角切入,探究如何通过反应视频联通国内外民众,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一、现象观察:反应视频与“老外看中国”系列视频 反应视频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综艺节目,其真正步入大众视野是在2013年。随着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三季热播,大量海外网友将录制自我观剧的反应视频上传至YouTube平台,引发全球网友的互动热潮,也使得反应类视频成为YouTube平台上成熟的视频分类,并催生不少职业的反应类视频博主。反应视频数量在近年来呈现出“井喷”的状态。从广义上看,反应视频一般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面对某些突发事件、偶然事件或未知事件的反应,另一种是人们观看视频素材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反应视频是“人们对事物产生反应的片段”。从狭义上看,反应视频指的是视频中制作人对所观看内容作出反应的部分。基于研究主题,本研究采用狭义的定义方式,认为反应视频是指创作者通过录制自己对特定素材内容(如音乐、影视片段、文化现象等)实时反应的过程,与观众分享观看体验的一种视频形式。 目前,中国对反应视频的研究刚刚起步,学者们往往从多元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现象本身。如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反应视频的互动机制及其在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结;基于凝视理论,肯定反应视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构建意义;此外,也有研究聚焦于其生产逻辑、创作实践及弹幕交互模式。学者们也指出反应视频存在的问题,如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音乐反应视频,指出这些视频在节目内容上“缺乏原创性”,在节目制作上“缺乏专业性”。同时,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老外看中国”系列反应视频类型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议题之一,不过学界尚未从文化中介的视角切入研究,这些反应视频的创作者或反应视频这种媒介形式能否被称为跨文化中介,他们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何种作用,这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文献回顾:文化中介与跨文化传播 文化中介(Cultural Intermediaries)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其著作《区隔》(Distinction)中提出,与他对新小资产阶级(New Petite Bourgeoisie)的评论相关联,用以描述从事符号性商品和服务展示与再现的职业群体,主要分布在广告、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领域,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中日益重要的角色。布尔迪厄认为,新小资产阶级是文化中介的典型代表,其职业实践和日常生活方式模糊了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个人品味与专业判断、休闲与工作的界限。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通过职业对文化中介进行描述性定义具有局限性,呼吁关注更广泛的职业群体及其在资本主义商品化实践中的作用,例如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因此,学界在对文化中介的研究中,整体上形成了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基于布尔迪厄的理论框架,强调文化中介在符号生产和文化再现中的作用;二是以扩展视角探讨文化中介的实践动态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多元化角色。 近年来,国内对文化中介的研究持续深入,已扩展至社会学、翻译学、出版科学等领域,关注其在文化知识生产、传播与内容创作中的作用。研究视角也从商品化实践扩展至跨文化调解,凸显其在意义再现与翻译中的关键作用。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产品、符号和价值的跨文化流通,使文化中介在协调不同语境、重构传播内容以适应多元受众需求方面更为重要。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传统媒介,对短视频等数字媒介中的中介实践探讨不足。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从反应视频的创作出发,分析其多层次叙事、符号表达和双向互动,探索文化中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作用,拓展理论框架,并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新视角。 三、研究设计: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 基于“文化中介”的概念梳理,笔者对反应视频的中介实践模式进行系统拆解,以探讨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意义生成路径,从而为理解新媒体语境下跨文化互动的机制提供新视角。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以“外国人看中国”为主题的反应类视频在B站上表现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类视频数量已超过千条,累计播放量突破3亿次,不仅吸引了广泛的受众观看,也促使用户与创作者之间形成了高度互动,美国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认为,反应视频是一种可传播媒体(Spreadable Media)。基于此现象,本研究旨在以反应视频为切入点,探索其作为文化中介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与价值。 (二)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在B站检索关键词“外国人反应”“外国人看中国”“老外reaction”,筛选点击量排名前100名的反应类视频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视频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包括视频内容的主题类型、反应素材的主题分布、视频博主的名称与国籍等基本信息。此外,还对博主的粉丝数量、视频的点赞数、投币数、评论数和弹幕数等多个量化指标进行综合排序,并对弹幕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整理与分析。为全面探索反应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两项一般性指标(反应素材主题分布和反应者身份特征)、两项意义生成指标(反应性和跨文化符号叙事策略)以及一项意义传达与共建指标(受众互动性)。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分析框架,旨在揭示反应视频在跨文化交流中意义生成与互动的机制。 四、何以文化中介:反应视频的创作逻辑和传播机制 反应视频的传播过程并非单向的信息流动,而是一个跨文化互动、符号重构和意义协商的动态过程。基于这一传播逻辑与机制,本节将探讨反应视频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 (一)成为“中介者”:基于中国文化的共通性与辐射力 基于中国文化的共通性、辐射力和感召力,反应视频的创作者成为“文化中介者”,在“自我”文化表达与“他者”对异质文化的“凝视”好奇之间架构桥梁。笔者统计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涉及中国主题的视频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能够确定身份信息的84个视频样本中,反应者们来自亚洲(42%)、欧洲(36%)和美洲(6%)共12个国家,其中来自韩国的反应者数量最多,一定程度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亚洲尤其是韩国的广泛传播。究其原因可知,中国和韩国文化同属于“高语境文化”,具有一定相似性,韩国人对中国的影视剧作品、综艺节目也展现较高的关注兴趣。 这些反应视频的创作者身份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包括留学生、音乐创作者、游戏玩家等多种群体。身份的多元性使得反应者们对中国文化内容的关注也更加广泛,反映出中国文化较广的辐射力。对样本归纳整理,可将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音乐类视频(37%)、明星与网红类视频(15%)、影视剧类视频(11%)、游戏类视频(10%)、服饰与美妆类视频(7%)、美食类视频(5%)、社会话题类视频(4%),以及其他类型(11%)。不难发现,音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切口。以往的研究也强调,尽管不同文化的音乐风格存在差异,但人类对音乐情感的基本反应是普遍的。这种情感的共鸣表明,音乐能够激发跨文化的“共通”理解,这也为《大鱼》《左手指月》等国风曲调的歌曲在样本中多次作为反应素材使用提供阐释力,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并且,视频创作者作为“文化中介者”,凭借专业技能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促进多元文化互动。分析发现,大多数创作者具备中文能力,曾在中国生活或长期接触中国文化,在反应视频中通过观看、解析、评价及互动等环节完成文化再生产。基于此,他们创作的反应视频往往符合中国观众对自我文化客观、真实评价的期待,因而获得广泛的互动和良性流量。部分创作者也被“投票”成为B站的“洋网红”。在粉丝评价和平台流量机制的正向反馈中,这些“老外”继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逐渐被视为“中国通”,并成为更具跨文化交流功能属性的“文化中介者”。他们还将内容同步至YouTube、TikTok等平台,使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力进一步提升。 (二)发挥“中介性”:多层次叙事与“双重中介”模式 作为“中介者”的视频创作者在反应视频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他们既是文化传播的参与者,也是文化翻译和扩散的重要执行者。然而,文化中介发挥作用的机制并非单一主体所能实现,而是需要多种主体和元素共同参与,主要包含三个关键构成要素:视频素材(形式中介)、创作者(主动中介)和观看者(反馈中介)。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建一种多层次叙事结构,形成“双重中介”的协同模式,才能促成文化内涵的传递和传播。 1.窗口内外的视频:中介功能的基础框架。视频素材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初始来源,决定了文化中介活动的基调,规定了中介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选择与目标文化相关性高、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素材,有助于降低不同文化交流的障碍。对样本内容的统计表明,反应视频创作者对于素材选择具有趋同性,大多以该领域的时事热点议题为基准,聚焦具有高传播力和情感共鸣点的内容。如在影视剧类视频素材中,创作者们往往优先选择在中国热度最高的影视剧集,如《甄嬛传》《步步惊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作品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通过细腻的叙事和视觉化的表达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是作为“形式中介”的范本素材。 而“画中画”的视觉结构作为文化中介作用的物质化基础,实现了多重文化信息的共同呈现。在系列反应视频中,在大窗(创作者反应)与小窗(素材内容)的并列展示中,素材窗口承载了文化传播的内容,反应窗口则为观众提供了情感线索,使得视频在传播中更具人情味和代入感。这种视觉呈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文化中介作用的物质化表现形式,搭建了文化中介作用的基础框架。 2.创作者的符号叙事:中介机制的关键环节。意义是人类通过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而符号则是表达意义的载体。视频创作者们作为“中介者”主要通过多重符号叙事方式建构意义,对异质文化信息进行翻译、解读与反应。他们需要以目标文化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将文化内容进行重构,这种文化适配过程是文化中介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和关键环节。 第一,及时反应性与情感表征。反应视频的“反应性”用以衡量创作者的情感体验强度及共鸣能力,是其发挥文化中介作用的关键。在“外国人看中国”系列视频中,创作者通过表情、动作以及口语表达即时情感,使文化传播更具感染力,并增强人际互动。统计数据显示,共有81条(81%)的视频包含明显情绪反应,其中正面情绪占63条(77.8%),负面仅6条(7.4%),其余12条(14.8%)表现出文化冲击下的自然反应。反应者惊诧、错愕的情绪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反应视频的观赏价值,不过,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问题却常被忽略。总体而言,创作者的即时情感反应不仅在文化中介的作用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理解与体验“异文化”的机会。然而,这一过程中所反映的文化冲突与差异,仍需要更加深入地解读与关注,以实现更具建设性的跨文化交流。 第二,多层次叙事与深度互动。在反应视频中,创作者不仅有对素材内容的直接反应(如喜悦、惊讶等即时情绪),还包含了其结合自身文化背景进行的深度解读(如与本地文化的比较)。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方式通过对比引发受众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从而实现双向的文化交流和深度互动。例如,英国的专业乐评人@Joe Creator(以下简称“乔”)与荷兰视频创作者@我不是柯桑德联合制作的系列中国音乐现场类反应视频受到观众的喜爱,样本内共采集了11条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两人突破传统“画中画”模式,创新采用“三层窗口”的放映形式,展示乐评、反应素材及现场观众反馈,并通过灵活调整画面增强视觉体验,持续刺激观众的感官,以呈现更多层次、更丰富的信息。此外,为更深入地理解歌曲,两人还会对歌词、视频字幕进行精准的双语翻译,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中文水平,以期拓宽跨文化交流空间。正因如此,在观看歌曲《孤勇者》MV的视频中,@乔指出中文歌曲可通过语气词押韵的独特性,并解读出歌词文本与中华文化内涵的关联,与中国观众进行了有效的深层次交流互动。 3.观看者的反馈与互动:中介作用的动态延续。创作与剪辑虽是意义生成的过程,但真正的传播在观众解读内容时才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观看者的互动性尤为重要,弹幕和评论中的即时反馈构成了反应视频文化中介功能的动态延续,并使观众从“受众”转变为文化传播的“共建者”。以样本数据为例,使用Python程序爬取并分析了播放页面下的弹幕评论数据,得到了共计123307条有效评论。借助网络爬虫软件集搜客(GooSeeker)的情感词典,以上评论中正面倾向评论占22.6%,负面评论占7.8%,而中性评论占69.6%。这表明,大部分观看者以较为正面的态度参与和“老外们”的跨文化交流,尤其对外国人主动了解中国文化表示肯定。 负面评论中也反映了一些对文化中介作用机制的争议与挑战。具体来说,观看者的负面反馈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外国人缺乏文化背景而误解中国文化的担忧;二是对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的遗憾;三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否定与嘲笑;四是对翻译不准确或观看素材内容不完整的抱怨。这些负面情绪的表达,往往反映出观众对文化认同的强烈关注和自我保护心理,同时也突出了文化间的对话与辩论。 反应视频作为一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视频素材(形式中介)、创作者(主动中介)和观看者(反馈中介)的协同作用,构建了“双重中介”模式,形成了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在这一模式中,创作者充当了主要的文化中介角色,通过翻译、解读和适配将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传递给目标受众;同时,观看者通过弹幕、评论等互动行为,形成次级中介,补充和修正文化信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流动。 (三)超越“中介物”:赋能国家形象建构与加强文化互动 反应视频作为独特的短视频类型,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多重叙事模式扮演了文化中介的角色,这种媒介形式对于国家形象建构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可鉴思考。 1.提升视频的互动性,激发观众参与并强化文化认同。反应视频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与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不同,反应视频在设计时往往注重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不单是通过评论区的反馈,而是通过作为反应者的外国人、视频观看者多层次的叙事方式进行更为直接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例如,在观看外国人对中国电影、音乐或者社会现象的反应视频时,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外部文化视角的反馈,还可以通过互动评论看到其他观众的看法和情感反应。通过这一过程,观众逐渐融入文化传播的环节中,而不是单纯的受众。这种互动性为观众提供了情感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从而有助于增强国家形象的认同感。 2.培养多元文化中介者,构建更立体的国家形象。反应视频中的创作者,特别是“洋网红”,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执行者,更是文化意义的解读者与重塑者。他们通过个人视角解读文化内容,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多元视角。在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多领域背景的创作者尤为关键。多元化的文化中介者能够在内容创作中实现领域的拓展和深度的提升。例如,在“老外看中国”系列视频中,一些创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对比,展现中国民俗音乐特色;在电影评论类视频中,创作者从摄影、叙事等维度解析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这类深度内容有助于增强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因此,应注重多类型专业创作者的培养,不仅要关注语言能力与创作技巧,更需提升其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敏感度与理解力,从而更全面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助力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3.多重符号叙事,拓展文化传播的创新空间。依托多重符号叙事的独特优势,反应视频不仅通过语言传递文化意涵,还融合了非语言符号、视觉符号以及情感符号,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通过反应视频的形式,创作者能够将抽象化的中国文化元素转化为更具普遍性的视觉或情感语言,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并感受到其中的价值。外国博主对《黑神话:悟空》游戏预告片的实时反应便是典型案例。预告片尚未配有英文字幕,但博主因游戏画面质量、游戏场景的精美设计而表现出的震撼、期待等情感反应符号,足以向观众传递出“这个游戏制作很精良”的信息。 五、结 语 在全球化语境中,反应视频作为文化中介,构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本研究认为,文化中介是一个多主体协同的动态系统,由外国反应者、中国文化内容创作者及bilibili平台观众共同参与。通过文化适配、情感翻译与互动反馈,反应视频增强了跨文化理解与情感共鸣,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展现出其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潜力。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邹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