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献栋:增进海外对“和”“礼”文化的理解,构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往期视频】时间:2023-06-29      来源: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工作的宗旨就是把周边最真实的情况反映给国家,反映给决策者。经过研究和海外交流,我发现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在不断恶化,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一些民意调查,美、韩、日、澳等国家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比重在增加。

这几个发达国家对世界舆论的影响力非常大。虽然各国民众对我国持负面看法的原因不完全一样,但也存在共同之处,比如他们对中国综合实力增强产生了所谓的“安全”上的担忧。

如何看待这些民调?

这些民调反映出来的情况很复杂,有属于客观方面的问题,也有主观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确实存在的,也有一些问题是相关国家某些势力恶意操纵的结果。无论如何,我们对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民调是舆论的一部分,会影响民众的认知和投票等政治行为。

而造成上述的民调结果,有以下几个具体的原因:一是中美博弈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舆论上将中美博弈塑造成了所谓“民主国家”与“威权国家”的竞争与对决。他们刻意强调体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对舆论和民众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某些势力有计划、有组织的策划推动。比如一些看起来公正的学术机构,背后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的,它们进行的相关民调,本身就有“带风向”的动机。

三是国际上对华认知还存在误解。一方面是受西方学术霸权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也确实不太到位。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包括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的社会科学领域还处于霸权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具有强大的舆论塑造能力,而目前国际上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崛起会产生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按照美国的理论和逻辑在解读。同时,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还远未形成,中国学术界在解释国际问题时往往提不出我们自己的框架。

我们从90年代引进西方的学术,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学者在思考国际问题的时候,潜意识会接入到西方的学术思维轨道中去。而中国学者对于“道义现实主义”“关系理论”等理论的探索基本还是按照西方的逻辑框架进行的修补式或查缺式工作,还没有挖掘出我国特有的思想和文化源泉。此外,对我国的发展和崛起,在国际上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总体来说,现有的国际关系学界的探索,基本上底层逻辑框架还是西方的。国际关系学界应该与哲学界、历史学界交叉提出一套基于过去的一些思想,并结合现在的国际体系,形成让世界普遍接受的一套话语体系,而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理论探索的问题。

挖掘“和”“礼”文化的思想内涵,并进行理论化提升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1.中华文明观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实际上是对人与人之间理想关系形态的一种信仰和追求。从本质上讲,中华文明关注的客体是超越国家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终极层面的关怀,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

2.中华文明观的本质

中华文明观的本质是建立以“和”与“礼”为基础和支撑的一种人间秩序。宇宙观、天下观和社会观实际上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念。而“和”“礼”则代表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理想关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及其体现的思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间秩序的关怀在当代的继承和体现。但在国际上,却被看做是我党和政府的一种宣传。我们在进行国际宣传的时候,应该把代表中国学术最高水平的著作推出去,而不应该仅仅是做宣传。

4.以“和”“礼”为基本概念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宣传工作一定要建立在有逻辑体系的学术工作之上,如果能够出现一批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成果,不用刻意去做宣传,自会有人替我们扩散和传播。我们应充分挖掘“和”“礼”文化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推进理论化提升工作,争取产出一些有国际影响的理论成果,这无论对国际社会正确、客观、理性认识成长起来的中国,还是对于改善我们的国际舆论环境都是有帮助的,对于构建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国际安全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韩献栋在“中国文明观话语体系建构原则与基本思路”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编辑时有删改。)


本期编辑:肖可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