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文德安又一次踏上了山东这片考古的沃土。她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中国参与鲁东南项目田野考古了。而她作为项目发起人如今满是欣慰和感恩,她用三十年见证了中美考古合作的肇始、发展和延续,也用她的学术探索和洞见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的进步、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扩大。
文德安的英文名是Anne P. Underhill,在她还是学生之时获得了文德安这个中文名。她目前是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山东大学名誉教授。自1980年以来,她曾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学习中国考古,曾任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四十余年来,她的学术兴趣集中于中国龙山文化研究,并于2002年获中国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2008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在文德安参与过的众多国际考古合作项目中,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是非常特别的存在。已经年逾花甲的她,再一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仅是参加一场学术研讨会,更是是为了与诸多中国考古老友们会面。“我想不出有任何国际合作能与这个项目相提并论,”文德安说,“能遇到如此优秀的教授们是我的幸运,我尤为享受与年轻一代教授和学生们的交流合作。我们合作越多,大家就越想把项目延续下去。”
结缘中国考古 “沉迷”龙山文化
1984年文德安第一次来中国,彼时她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国考古,初来之时的关键词是“好奇”。“我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山东大汶口遗址,能亲眼见到中国的文物、系统了解中国让我非常兴奋,毕竟此前我对中国的认知非常有限。”文德安满含微笑说道。起初,她的中文进步很慢,但她遇到的中国人都很友善,会耐心纠正她的发音。目前,她能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也能读懂中文考古学术文献。
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为何会与中国考古结缘?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年轻时我始终在思考:现代文明如何形成?城市出现前的人类生活是怎样的?贸易如何兴起以及社会阶层分化是如何发生的?当我发现考古学能解答这些问题时便毅然选择了这个领域。”她讲述到自己的考古研究初衷。
文德安坦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等学者用英文出版的中国考古著作给了初生牛犊的她极大启发,当时很多美国学者都为之着迷。“我意识到国外了解中国考古的机会不多,我觉得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我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时期的教授也鼓励我来中国,于是我开始学习中文,决定不仅要理解古代中国,更要认识现代中国。”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之一,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以黑陶为代表性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关键基石之一,尤其吸引我的是它处于文字出现前夜,必然蕴含着重大的社会变革信息。虽然研究表明城市萌芽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晚期,但龙山时期城市更为普遍,聚落间互动也显著增强。”文德安如此看待龙山文化,并将这种兴趣一直延续。
1987年,文德安在读博士期间研究龙山文化陶器时,对山东区域的考古产生了浓厚兴趣。“龙山文化精美绝伦的陶器实在令人着迷,我当时就期待能与山东大学合作。在1987年与山大教授们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特别热情友善,对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我希望能与山大有更加深入的合作。”文德安回忆道。
199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这次政策调整允许外国学者申请中外考古合作项目,机会降临到文德安身上。“1994年时机成熟,我向山大提出联合考古调查建议,我认为整个山东地区的考古价值都极其重要,山大考古团队推荐我们调查两城镇遗址,因为该遗址在1930-50年代虽已有开拓性研究,但缺乏系统考察,而这正合我意。”有了这一明确目标,团队的组建也顺理成章。而聚落考古是了解聚落时空分布及不同大小聚落间关系的有效方法。“回美后我仔细考量,决定邀请一位聚落考古调查专家加入,最终联系上在墨西哥有过杰出考古调查成就的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加里·费曼教授和夫人琳达·尼古拉斯。”
双向学习和视野转换 信任和默契铸造友谊
在文德安的牵头之下,加里·费曼教授和夫⼈琳达·尼古拉斯,以及山东大学考古系,在山东日照正式开展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经过前期的调查阶段和发掘阶段,“2007年之后我重点关注发掘的材料分析,而费曼夫妇和方辉教授则继续在北部调查。这些出土材料我们至今仍在研究。我们已合作出版大型发掘报告,并致力于更多英文成果的出版。”文德安说。
1995年,国内还没有正式的中美考古合作项目,我国考古界和国际考古学界的交流较少,中美双方对于彼此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都不甚了解。因此,双方在项目合作过程中的相互学习和理解贯穿始终。“我们几个外国人在与山东大学同事合作的第一天,就学到了很多。比如在调查过程中,山大的同事在识别破碎陶器的年代方面非常擅长。我们在农田上寻找破碎的陶器和石器,它们由于长期暴露在户外,通常非常脏。但山大的考古学专家能立即根据陶器大小、形状以及内壁,判断出陶器属于哪个时代,我们每每都感到惊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这方面的技能有所提升,但仍远不及他们。”文德安回忆道。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的考古学者们表示,他们想学习加里·费曼和琳达·尼古拉斯在墨西哥使用的区域系统调查方法。比如如何在每个人保持一定间隔的情况下同时移动、穿越不同地形,以及绘制大家发现的遗址和如何解读调查结果。“这种方法与在中国一贯使用的调查方法不同,在得到中国同事们的认可后我们决定继续使用。”文德安说。
益于文德安的热情联络,中国学者还赴美观摩考古工作。文德安提到,“蔡凤书、于海广和方辉教授等核心成员,曾表示希望观看美国考古学家的现场发掘。于是,我们一起去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密西西比河谷,参观了挖掘现场。我觉得这有助于他们了解我的背景。当我们讨论如何达成一致的挖掘方法时,他们更加明白我为什么觉得采用一些方法更为重要。”双方的友谊也在这种相互了解和信任中逐步加深。
三十年投身田野调查 以考古促进和平和理解
三十年对于人的一生不短暂,对于中外合作考古项目来说也是罕见的长度。“这个项目的合作持续时间远超想象,成果也超出预期。”作为项目发起人的文德安深有感触。“首先,我们志同道合——我们都热爱考古,都认为开展田野调查至关重要。发现更多遗址,理解两城镇与尧王城等大型遗址与周边小型遗址的关系,分析出土材料,这些共同目标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田野工作也总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特殊纽带。“有时条件很艰苦,可能会遇到严寒或雨天。但每个人都坚持协作完成任务,团队成员都很有幽默感。即使出现方法论分歧,大家也始终保持相互尊重。这对田野工作很重要。而双方这种默契至今未变。”
在中国考古的三十年中,文德安的脑海里有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当时田间有猎人设置的兔夹子,同伴不小心踩到被夹中,所幸没有受重伤,但是现在想来都好笑。”
当然,最难忘的是发现新遗址的喜悦。三十年间,文德安和团队一起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型龙山遗址,首次发现了位于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遗址,以及多处上古至汉代的遗址。尤其是对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的发掘工作尤其让她激动。“通常很难在大型龙山遗址中识别居民区,因为面积太大只能选择性发掘,多数项目受限于工期、经费,仅能勘探城墙壕沟。我们却有幸在城内发现了普通居民区,并运用新方法测绘房屋分布,通过植物遗存、动物骨骼和陶器分布还原了古代生活图景。”
在参与中美联合考古的三十年间,她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和学术领域的诸多变迁,也见证了中国考古从积极接纳吸收国际主流考古研究方法,到广泛参与国际考古比较研究实践的全过程。如今,中国年轻一代学者能直接用英文发表中美联合考古的成果,令她倍感振奋。当她所在的中美联合考古团队以及其他中美高校的联合考古团队开始发表英文成果时,英语世界的公众对于中国考古的兴趣更是与日俱增。文德安强调,中美联合考古项目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与山东大学的开放合作姿态密不可分。“山东大学始终是推动国际合作的先锋,与全球多所机构保持合作。越来越多学者通过山大的平台开展合作,其他中国机构也通过此关注到新的动向。”
守护文化遗产 展望未来合作
作为中国考古的“老朋友”,文德安始终关切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我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尊重中国文物法的重要性,指出美国等必须遵守文物跨境流通的法律规定。虽然我不确定高层决策者是否注意到,但我们会持续努力。”文德安坚定地说。数十年来,文德安一直在各种国际场合呼吁中国文物回流,投身到反对文物盗掘和走私的活动中。
对于今后的中美考古合作,文德安寄予厚望,也对一些欠缺直言不讳。她认为,需要创造更多让中外年轻学者交流的渠道,构建真正的全球考古学对话。包括改善中国学者对于国际期刊的获取、增加海外实地考察机会、资助年轻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培养更多专注中国考古的国际专家,以及研究外国考古的中国学者。“互联网能帮助机构间建立联系,但面对面交流不可替代,因为考古合作正是促进和平和理解的绝佳途径。”文德安强调。
来华参加“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德安感慨万千,“这次会议很特别,能与来自海内外的合作伙伴共叙三十年的情谊,并探讨未来深化合作的方向,我们正在谋划未来鲁东南考古合作的新项目——鲁东南的苏家村遗址发掘。苏家村遗址发掘很有意义,这为了解普通聚落与两城镇中心聚落的互动提供了新证据。”
随着年岁增长,文德安越发认可中美考古合作的价值。“我希望即使在我离世后,这种合作仍能延续。”她对于田野调查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也将会随着更多的学者交流得到延续。文物虽然有归属国,但是考古没有国界。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人通过考古重构理解和信任,并重塑人类文明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