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况
案例:贵州国际传播中心: 向世界解码贵州 让世界读懂中国
出品时间:2022年
方式:线上+线下
收录时间:2024年12月16日
二、背景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021年11月26日,贵州日报报刊社出台《贵州日报报刊社全面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大力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在天眼新闻采编中心组建国际传播部。2022年3月,贵州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次月,“Discover Guizhou”贵州国际传播中心媒体矩阵全球上线,向世界解码贵州。
三、 创意洞察
1. 破圈合作,聚合“声量”,放大“流量”。 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期间,贵州国际传播中心联合福建、浙江、江苏、海南、云南、四川、 陕西、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全国13家国际传播机构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共同发起“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联名碳票”全球联动。通过全国14家国际传播机构的30多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 以中文、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多语种广泛传播,海外覆盖量超过100万,点赞超10万,众多使领馆以及外交官官方推特账号纷纷互动点赞。“联名碳票”从竹林、茶园、林业、海洋、农业五个角度,覆盖了中国东西南北,向世界展现了绿色中国之美。
2. 贵州国际传播中心除与国内各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外,还探索与高校筹备“国际传播实验班”,成立“内容共创基地”,共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拔尖人才;与贵州省委宣传部、共青团贵州省委和省内各高校发起“贵州 青年国际传播联盟”,进一步整合省内国际传播资源,壮大国际传播人才队 伍、提升国际传播产品品质、扩大国际传播声量;与国际青年组织深度合作,建立对话机制,通过线下调研、交流等形式让海外青年来到中国、聆听中国、触摸中国。
四、亮点展示
1. 拓展海外社媒账号集群,扩大国际传播“朋友圈”。“Discover Guizhou”系列账号年发稿量约4000条,根据中科闻歌提供的数据分析和Google搜索引擎显示,搜索关键词“Guizhou”时,“Discover Guizhou”X、脸书等社媒账号是与其关联度最高的账号之一。 在X平台,50余位中国外交官和近 30个中国驻外使领馆,以及联合国原副秘书长Erik Solheim等数十位外籍知名人士成为“Discover Guizhou”的粉丝,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中国驻贝尔法斯特总领事张美芳、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和清等外交官更成为“Discover Guizhou”的“铁粉”,频繁与贵州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互动,放大传播效能。在服务外交方面,2023年5月,洪都拉斯与我国建交后的首个官方代表团访问中国时便来到贵州。贵州国际传播中心记者随团采访发布的推文每一条都被洪都拉斯总统府官方账号和国家电视台台长个人账号转发,成为洪都拉斯人民了解中国、了解贵州的重要渠道。 在民间交往方面,许多生活在 贵州或来贵州旅游的外籍友人通过 “Discover Guizhou”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其中两位成为特邀专栏作家,定期在“Discover Guizhou”撰文讲述自己在贵州的生活故事。
2. 创新讲好贵州故事爆款产品不断。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中国西南的贵州是一座写满故事的“宝藏”,这里有亿万年地球演变人类起源留下的深厚文化故事,有18个世居民族繁衍生息缔造的多彩民族故事,有17.62万平方千米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有3865万贵州儿女踔厉奋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故事……贵州国际传播中心坚持立足贵州、深挖特色,让“地球绿洲”“文化千岛”“喀斯特王国”“桥梁博物馆”等一个个贵州符号成为国际传播的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寓于其中。“超级工程在贵州”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坝陵河大桥、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等世界级高桥,跟随外籍主播的脚步,以其第一视角近距离感受这一座座群山万壑间的超级工程。作品接连登上《时代》周刊和《泰晤士报》网络版,系列报道仅在“Discover Guizhou”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就获得百万传播量,生动展示了贵州桥梁建设之“最”“奇”“美”,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
五、传播内容和形式
1. 搭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贵州国际传播中心搭建了总粉丝量约15万的X(原推特)、脸书、优兔、照片墙等“Discover Guizhou”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是贵州省媒体运营的粉丝量最大的海外社媒账号,并逐步 探索形成“贵州日报”“Eyes News天眼新闻”“Sharing China”“village super league村超”等一系列定位文旅推广、信息发布、时事评论等不同方向 的海外传播账号集群,共同壮大贵州国际传播阵地。
2. 构建多元主题内容。涵盖少数民族非遗、阳明文化、地方特色建筑、旅游景点等多个方面,让“地球绿洲”“文化千岛”“喀斯特王国”“桥梁博物馆”等一个个贵州符号成为国际传播的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寓于其中。
六、传播效果
1.受众覆盖面广。通过国内外社交平台、主流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触达大量海内外受众。 “联名碳票”全球联通过全国14家国际传播机构的30多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多语种传播,海外覆盖量超过100万,点赞超10万。
2.品牌形象提升。和使馆、国际组织建立了互动关系,提升了贵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人了解贵州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塑造了贵州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增强了文化软实力。
七、案例启示
1. 挖掘本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贵州地域特色文化,以少数民族非遗、阳明文化等为切入点,将地方文化与国际传播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国际传播内容。各地应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找准独特的文化符号,将其作为国际传播的重点内容,以吸引国际受众的关注和兴趣。
2. 创新传播方式。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如短视频、直播等,结合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国际社会传播信息,提高传播效果。
3. 借助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协同。与政府部门、媒体机构、文化企业等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如与中央网信办、中国外文局等合作开展活动,联合新华网、环球网等媒体进行传播,借助各方优势提升传播效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合力,共同推进国际传播工作。
案例原链接:
庞博,闵捷,王璐瑶.向世界解码贵州让世界读懂中国——贵州国际传播中心推进传播力建设的探索[J].中国记者,2024,(0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