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况
案例名称: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
主办方: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收录时间:2025年8月20日
传播方式:线上+线下
核心内容:8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在新疆和田地区开幕。本次活动以“文化润疆 非遗添彩”为主题,主会场汇聚了来自新疆、兵团和其他25个省区市的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83位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展示”“非遗舞韵”“非遗市集”等板块,集中展示各地非遗保护传承和交流合作成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田地区博物馆等分会场也将为市民游客提供展览展示、手作体验、非遗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背景目标
当前,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系统性保护各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也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纽带。本次主题活动的主题是“文化润疆非遗添彩”,43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83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汇聚一堂。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创作灵感,一件件创意与魅力兼具的非遗作品由此诞生。
三、创意洞察
1、将非遗产业化,拉动当地经济。作为2025年四季非遗购物月第三季度活动,非遗消夏购物月同期启动。该活动联动各地,通过线下展销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发布一批消夏主题非遗好物、旅游线路及体验活动,推介当地文旅资源,促进文旅消费。
2、分板块汇聚非遗精品,打造沉浸式非遗盛宴。游客既能近距离欣赏国家级非遗和田玉雕的精湛雕琢技艺,领略艾德莱斯绸千年织染工艺的绚丽之美,也能品尝库车大馕的酥脆麦香、和田药茶的醇厚风味,感受舌尖上的非遗魅力。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场特别设置互动体验区,游客可参与木碗彩绘、桑皮纸制作等非遗手作,在“可观、可触、可品”的多元体验中,深度感受中华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3、非遗融合科技创新,多媒介对外宣传。开幕式创新节目《和田灯舞》将传统灯舞与现代光影技术融合,展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随后播放的宣传片《非遗里的新疆》以和田玉雕、艾德莱斯绸织染等技艺为脉络,生动呈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跨越地域的交流成果,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
四、亮点展示
1、非遗展示。本次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的很多展品都突出“美好生活、民族团结”主题,比如,北京市的景泰蓝制作技艺作品《风吹百合香》、福建省的厦门珠绣作品《福满家园》、山东省的淄博刻瓷作品《和合共生》等,传达出各省(区、市)与新疆和合共生、互鉴交流的美好寓意。
北京非遗馆外景 图源: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非遗舞韵。各参展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14地(州、市)的表演者,带来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等6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演出13场,让乐舞之韵在和田大地上鲜活绽放。夜幕下,新疆全域行浸式演艺《万方乐奏有于阗》,在移步换景中带观众“穿越”回古于阗,沉浸式感受丝路文化魅力。
“非遗舞韵”现场演出图 图源:新华网
3、非遗市集。非遗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延续,在融入生活中绽放。集市上,柯尔克孜族刺绣制品展现着草原游牧文化的豪情,塔吉克族刺绣则融合多元纹样元素,这些工艺精巧,色彩绚丽的绣品,既能装饰服装鞋帽,也可用于装点家居空间,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
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织染非遗工坊展位 图源:中国日报网
五、传播内容与形式
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在传播内容与形式上,构建了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立体化传播矩阵,以“文化润疆、非遗添彩”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全国43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383位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并通过“非遗+科技”的创新模式打造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例如AI智能民族服饰融合拍照一体机让观众一键生成民族风形象照,实现了非遗服饰的“可穿戴化”传播,而“精绝织梦”数字织机互动项目则通过光影技术复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纹样,使古老技艺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生;活动还依托非遗市集、研学课堂和直播购物等多元形式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如“非遗消夏购物月”专场直播销售额突破1.5亿元,并通过Z世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展演销一体的传播生态,最终实现参观人次超7万、社交媒体话题播放量数亿次的广泛辐射效果。
六、传播效果
据了解,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自202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5年,共145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展出121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和田地区行政公署承办,持续至8月19日。期间将发布非遗促消费政策、启动“非遗消夏购物月”,通过线上直播、非遗市集等举措激发市场活力,为全国非遗搭建交流平台的同时,成为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重要载体。
七、案例启示
本次活动的案例启示在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必须通过跨界融合与时代对话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成功实践彰显了“非遗+”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一方面,科技赋能为非遗创新提供了新路径,数字技术不仅通过VR沉浸体验、语音生图明信片等互动装置降低了公众参与门槛,更以数字化存档和模块化展陈系统,解决了传统非遗展示成本高、传播受限的痛点,为文化基因的永久存续和跨地域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对口援疆机制成为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共兴的重要引擎,例如北京京剧名家指导维吾尔族青年研习戏曲、山西晋绣培训新疆绣娘并带动年增收2万余元、扬州玉雕为和田培养百余名工匠等案例,不仅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以“非遗赋能产业”的模式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民生经济的双赢;而青春力量的注入则进一步证明,非遗的活力源于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连接,年轻传承人通过文创设计、研学教育和跨界合作,让传统技艺成为“可带走、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符号,最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为乡村振兴与文化润疆工程注入了持久动力。
案例原链接
文化润疆 非遗添彩——聚焦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 _光明网
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活动启幕 435项非遗精品亮相和田-中新网·新疆
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规模创纪录-中新网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_工作动态_京和非遗正青春 文化润疆添光彩 ——北京非遗闪耀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