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况
案例名称:白族扎染
收录时间:2025年4月14日
传播方式:线下线上
二、背景目标
扎染起源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工艺体系趋于成熟,历经千年传承。该项技艺最初兴起于中原地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逐渐被传播到了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通过技艺革新与年轻化转型,白族扎染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国际舞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东方美学的重要载体。
三、创意洞悉
1.自然美学的基因解码:扎染纹样取材于苍山洱海间的自然万物,如蝴蝶纹、山茶花纹等,以板蓝根天然染料为载体,将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凝练为视觉语言,每件作品均承载独一无二的人文印记。
2.传统碰撞当代的艺术实验。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课程开发、工作坊实践等方式,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扎染,开发新的文化系列产品,推动技艺从“作坊传承”转向“学院派创新”。
3.体验经济驱动乡村振兴。大理周城村建立200余家扎染工坊与体验中心,游客可参与染制全流程,带动当地文旅收入年均增长,形成“非遗活化—产业赋能—社区受益”的可持续模式。
四、亮点展示
1.参加“中国可持续设计”展览:2024年11月1日至30日,“中国可持续设计”展览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作为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小红书乡村工坊的大理蓝续受邀参加此次巡展,代表云南白族扎染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亮相,吸引了众多国际观众的目光,展示了白族扎染的独特魅力和大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2.多模态艺术融合:林芳璐创作的《she》扎染艺术作品,获得2021年Loewe基金会手工艺奖(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大奖,这是该奖在经历七届后,首次由中国手工艺术家获得。她设计了一套完全属于她个人的,现代语境下的扎花系统,融合扎染、绘画、雕塑、软雕塑等多模态艺术形式,通过作品展现边陲少数民族自然而真挚的生命力。
林芳璐获奖作品《She》
3.“海底世界·白族扎染”主题展:2024年,白族扎染品牌蓝续积极与小红书合作,与Louis Shengtao Chen、MUA混沌亚宙等多位来自小红书REDlabel的时尚设计师共创出一系列融合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的时装新品,于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展陈。展陈期间,蓝续品牌主理人张翰敏向包括法国文化部代表、国家家具管理馆主席Hervé Lemoine在内的众多来访嘉宾详细介绍了扎染技艺的制作过程与本次展览的创意构思。
五、传播内容与形式
目前,白族扎染在国际舞台上的露出大多通过线下展览进行,与外国友人的互动则大多通过线下实地体验进行。如今,越来越多的体验工坊出现,年轻人可以在亲手制作扎染作品的过程中,感受捆扎、浸染的奇妙变化,扎染也从抽象的文化符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情感连接。
六、传播效果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给扎染传承人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将扎染的形式推向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等新领域。
七、案例启示
白族扎染的活化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以“守正创新”为内核,通过艺术实验、跨界合作重构传统技艺的现代价值,实现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其二,以“体验赋能”为路径,通过文旅融合将非遗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IP,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其三,以“多维主体”为力量,借助高校力量实现产学研融合,借助小红书等平台力量开启艺术共创,走上国际舞台。
案例原链接
大理融媒:这抹“大理蓝”在德国柏林惊艳亮相|非遗|白族|大理市|传统文化_网易订阅
澎湃新闻:她将艺术融入白族扎染,获2021Loewe基金会大奖,传统技艺惊艳世界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