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大东镇花萼楼的新年祈福活动。图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客家文化概况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长期形成的独特风格的文化。客家文化涵盖了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戏剧、流行音乐、谚语、童谣、民歌、人物、山水、诗文、历史、饮食、家规族训、武术、名人事迹、海内外分布等多方面,是客家族群认同的纽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的发展历史
客家人的来源和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南迁的过程。
客家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扩大疆土和开发南方,派兵南征百越。这些南下的士兵中,有一部分人留在了当地,与当地的百越民族融合,形成了早期的客家人雏形。然而,这一时期并未形成独立的客家文化,因为移民数量有限且未形成聚居区。两汉时期,虽然中原地区有小规模的人口迁移,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客家群体或独特的客家文化。
东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导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许多汉族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大规模南迁。这一时期,大量中原士族和百姓涌入南方,与当地民族融合,为客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迁的汉族人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雏形。
随着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宋朝的南迁,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动荡,更多汉族人南迁。这些南迁的汉族人在华南地区逐渐定居下来,与当地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话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逐渐形成,客家民俗、建筑、饮食等文化元素也日益丰富。在这一时期,客家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的积淀和反思,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客家人注重教育、崇尚儒学、重视宗族关系,这些特点在客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宋朝时期,客家人开始向福建、广东等地迁移,带来了更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客家文化也在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中不断融合和发展。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部分客家人开始跨海迁移到东南亚诸国和台湾等地,形成了庞大的海外客家人群体。这些移民在海外开拓了新的天地,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客家人注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使客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通过举办客家文化节、建立客家文化博物馆等方式加强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客家人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教育和家庭传承等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从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客家文化也开始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融合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客家人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华人的重要纽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人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赞誉。
客家文化的文化特征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迁徙精神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客家人由于战乱、饥荒等历史原因,从中原地区逐渐南迁,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这种迁徙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行动上,更深深烙印在他们的文化基因中。迁徙使客家人具有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他们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
团结精神是客家文化重要的基因。客家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表现出团结互助的精神。这种团结精神既体现在家族内部,也体现在整个客家族群之间。客家人重视宗族关系,强调血缘纽带,家族成员之间互相扶持、共同进退。同时,客家人也尊重当地文化,与当地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种团结精神使客家人能够在异乡他地立足生根,繁荣发展。
客家文化还蕴含着崇文精神。客家先民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南方后,又推动了客家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客家人重视教育,崇尚儒学,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客家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者和文人。这种崇文精神不仅提升了客家人的文化素养,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尚武精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迁徙和外出谋生的需要,客家人崇尚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武艺。在山区生活的客家人更是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为保卫家园和争取生存权利而斗争。这种尚武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他们的文化表达中。例如,客家山歌中常常歌颂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客家文化秉持崇正精神。客家人保持对正统文化的尊崇,强调正统的祖宗、语言、戏剧等。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客家文化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元素和符号。这种崇正精神不仅增强了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感,也促进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客家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客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精华。一方面,它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使客家文化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客家文化具有迁徙精神、团结精神、崇文精神、尚武精神、崇正精神和兼容并蓄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也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客家文化的当代传播
客家文化的当代传播情况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以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当代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国内公众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国际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客家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其独特魅力。
客家地区,如江西赣州,作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积极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传播客家文化。例如,将客家围屋等特色民居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当地的乡土文艺文化,如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等,进行表演和展示,进一步推广客家文化。
海外客属社团在客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社团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恳亲大会、文化交流会等,加强海内外客家人的联系,共同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同时,海外客属社团还积极与当地政府、学校等合作,推动客家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和认可。
2023年11月5日,第29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福建省宁化县举行。这一活动吸引了海内外约8000名客属宗亲参与,共谋祖地发展。活动不仅邀请了100多个客属社团参加现场祭祖大典,还通过直播吸引了400多万人次观看。此外,还举办了第11届石壁客家论坛、首届宁商大会、客家城市联盟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等系列活动。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已成为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重要盛会,为开展客家合作、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这一活动不仅增强了客家人的族群认同感,也促进了客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宁化客家小吃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源自古中原一带民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近年来,宁化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思路,建立客家小吃培训、创业、配送和研究四个示范基地,推动客家小吃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宁化客家小吃开业户遍及全国18省,开设6000多家门店,带动5万余名从业人员。客家小吃的产业化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通过美食这一载体将客家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人们在品尝客家小吃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相关报道
文化传承发展在福建 | 赓续客家血脉 守护文化印记——三明市传承弘扬客家文化侧记
大力推进客家文化活态传承!广东梅州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东西问|温春香: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做好客家文化海外传播?
相关论文
[1]张海城.客家文化与“闽派电影”的建构探究[J].电影文学,2023,(17):104-107.
[2]吴宇烨.从胡文虎到张一鸣:客家文化禀赋与信息传播实践[J].传媒,2020,(12):94-96.
[3]谢明香.新媒体视阈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建构[J].四川戏剧,2019,(11):163-166.
[4]谢尚芸.20世纪“客家文化”概念的起源、运用及其建构[J].学术研究,2017,(10):137-143+178.
[5]黄晓锋,刘加洪.客家文化的历史性意蕴与当代性审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5-21+189.
[6]肖玉琴.地域文化建构中的媒介动员:以客家文化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1):38-42.
相关图片
桂峰雪景(王杯真 摄)图源:光明网
宁化祭祖习俗。 图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水茜木偶戏。图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本期编辑:晁欣玥 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