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文化

【河北】时间:2023-12-28      来源:本站      

图片7.png

年画文化的内涵

河北年画一般指武强年画。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其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武强年画经过历代艺人的苦心经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流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曾被人们誉为河北艺术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间民俗、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享誉国内,驰名海外。

年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武强年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定为宋元时期是较为可信的,“年画”之称始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明代初年,武强年画已有相当高的造型设计能力和镌刻水平,已趋成熟阶段。武强年画发展到清康煕、嘉庆年间,社会安定,各业繁荣,为年画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这时,武强年画的生产以县城南关为中心,辐射周围68个村庄,很多农民以年画为副业,多数农忙务农,农闲印画。武强县城南关形成全国最大的年画集散中心,出现的著名画店有“天玉和”、“万兴恒”、“宁泰”、“泰兴“四大家之后相继出现了“祥顺”、“德隆”、“东大兴”、“义盛昌”、“新义成”、“吉庆斋”、“同兴”、“大福兴”等八大家。各村小作坊难以数计。

这些大的画店都是长年生产,皆为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有的画店长期雇工五六十人,几十台刷画案子,最大的“宁泰”长年雇工300多人,在武强的南关有画案100多台。在该村旧城村有50多名,还在西安、内蒙等地设有外加工点。

清朝后期,最为兴盛的是“双兴顺、正兴和、乾兴、福兴德、德义祥、德祥”还有从前老八家中的“同兴、新义成”加在一起,被称为“新八家”。仍以南关为中心,设有“画业公议会”。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变化,人民的观念随着时代变革而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天津出现了石印版画,上海出现了胶印月份版年画,给木版年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20世纪30年代,各大城镇几乎为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一统天下。各地年画产地的木版年画连续垮下来。这时,武强年画仍然保持着一定规模和发展势头。直到“七·七”事变以前,武强南关开业的大小画店还有77家之多,武强年画生产仍保持一定规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延安鲁艺和华北联大的专业画家来到冀中,与武强年画艺人结合创作了武强年画史上又一新的创举。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强年画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1951年,老画师贾灵奎和张春峰作为武强年画界的特邀代表参加了河北省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省文联胡苏主席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对武强年画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经过改革创新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1954年,在全县有9个乡的17个村庄恢复了画业生产,35家注册的画店共出版年画109种,其中新题材的作品16种。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武强县手工业联合社把已经组织起来的红星画社、九星画社、光明画组等单位和个体画户联合起来,成立了远大画业合作社。1958年改为武强县画业合作工厂,后简称武强画厂。

19618月,中共河北省委作出“振兴武强年画,发展河北美术”的指示,为了加强河北美术出版物的地方特色,弘扬优良传统,重振历史雄风更好的为现实服务指出了方向。9月,为贯彻“振兴武强年画,发展河北美术”的指示精神,河北省文化局新闻出版处及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组成调查组,深入武强民间年画艺术之乡,进行调查。了解它的历史和形状,并和地、县领导及职能部门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探讨恢复和发展武强年画的有效途径和措施。19621月,组成了以河北人民艺术出版社为主的武强年画工作室,后定名为河北武强画店,亦设在武强南关与武强画厂联合办公。1963325日至31日,在当时的河北省会天津、河北省艺术师范学院举办了武强木版年画首次展览,展出作品239件,其中新作33件。为“振兴武强年画,发展河北美术”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武强画店向全国重点木版年画产地和美术院校及研究单位提交有关资料。进行学术交流,为研究和发展武强年画注入新的活力。19638月,武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武强年画在生产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开始,武强年画受到极大的冲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武强画厂首先受到冲击,几万方木版被付之一炬,年画生产再次受到历史上最大的打击。年画业陷入极端困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强年画开始恢复生机。

武强年画产品,1979年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优质产品”;两次荣获“河北省百花奖”;胶印年画获“部优产品”,丝网印武强年画荣获“全国金网铜牌(三等)奖”;木版年画《大戳锤门神》获国家金奖。1980年武强县成立了年画学会,经文化部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县级出版单位武强年画社(1995年更名为河北武强画社),到2002年共出版发行武强年画780种,发行6000万张册。 1985年,武强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后来成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省级重点博物馆、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点,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专院校的教学研究基地。1993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1992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

2002年,武强年画博物馆完成二期工程;扩建展厅等配套设施,并进行了第二次改陈。20021016日,举办了“中国武强第三届年画艺术节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17届年会”。2003年配合中国民协、河北省民协成功的进行了“武强旧城村秘藏古版的挖掘抢救工作”。2003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大试点之一,七个专业试点第一名”。2005年武强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122日国家邮政局为武强年画发行四枚特种邮票,成为国家名片。

年画文化的风格特色

武强年画因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所以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和民间艺术色彩,背景简括,不拘细节,主题突出,选材大都与民间习俗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武强年画的题材丰富多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象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欣赏习惯和要求,所以它在民间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武强年画主要是木版套色水印。由于工艺制作和刻印方法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构图匀称饱满,装饰性很强,线条粗犷简练,挺拔疏落,遒劲健美,直朴稚拙;色彩强烈,浓烈而不凝滞,单纯而有变化,常以大红大绿等明快舒畅的色调,形成一种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来装点节日。还有一种淡洁素雅、清秀爽目的山水墨画,也颇受欢迎。

武强年画的造型突出重点,刻画人物为五段身材,着重表现头部和眼睛,着笔不多而仪表生动。"鱼钩鼻子单框眼,淡施脂粉懒画眉",而内在的情感却表现得很充分。

武强年画色调鲜明,对比强烈,除墨线外,一般有37种套色,色彩丰富,调子明快。造型夸张,简练概括,人物塑造突破解剖比例,突出头部和眼睛。动物塑造也是如此,十斤狮子九斤头,大力度地渲染出动物勇猛伟岸又驯顺可亲的性格特征。武强年画构图饱满,整个画面几无空闲,体现出一种丰满富足的感觉。武强年画常以世俗认同的吉祥物为代表,以谐音、喻义、象征等艺术手法装饰作品,表现人民大众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如连(莲花)年有余(鱼)喜(喜鹊)上眉(梅花)梢平(花瓶)安(鞍)富贵封(蜜蜂)侯(猴子)挂印等等。

 

相关报道:

119幅绵竹木版年画精品亮相河北武强 展现独特艺术魅力

非遗里的春节|武强年画:迎春送福 贴出来的美好愿望

从年画中来,到年画中去

武强年画: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

武强年画博物馆:“年画打从武强来”

 

相关论文:

非遗项目在高校图书馆空间中的跨界再生与叙事传播——以武强年画为例

武强年画视觉形象文创产品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的当代阐述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武强年画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探析

河北武强年画意象创构风格研究

 

相关图片:

武强年画博物馆内收藏的年画古版

 

本期编辑:申金鑫

内容综合自网络

图片来源: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资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