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

【吉林】时间:2024-02-23      来源:本站      

农耕文化的早期形成与初步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北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经济类型,另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类型。在西辽河流域、东辽河与松花江流域、图们江与浑江流域、牡丹江流域,先后出现以“红山诸文化”、新乐下层文化、小珠山文化、左家山文化、西断梁山遗址、兴城遗址、金谷遗址以及饶河小南山遗址、亚布力北沙场遗址、宁安莺歌岭下层文化等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早期原始农耕文化遗存,尤其是在西辽河流域形成了早期农耕文化的中心区域。

夏商周时期东北地区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文化因素的出现,推动原始农耕文化进入新的发展

阶段。这一时期,原始农耕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典型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夏家店文化、西团山文化、兴城遗址、大嘴子遗址、白金宝文化。其中,兴隆沟聚落遗址发现了三期文化遗存,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第一地点距今8000至7500年,出土炭化粟粒、黍粒,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旱作谷物,而这一旱作传统在红山文化晚期一度衰落。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早期,以种植粟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出现农耕文化的繁荣发展。商末周初,介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之间的“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出土大量青铜器。夏家店上层文化延续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卜骨占卜的习俗,但是大致在西周早期到春秋初年,“原始农业文化让位于半农半牧文化”。

西团山文化是两周时期长白山地与松辽平原交汇地带较为发达的青铜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铜斧、铜刀、铜矛与陶鼎等随葬品标识出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属性。在居住址中发现农业生产、生活用具以及炭化的粟粒和大豆。西团山文化还盛行养殖业西团山文化中形成的早期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农具器物文化,表明原始农耕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兴城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两种文化,原始农作传统延续传承,而青铜时代文化至中、晚期原始农作呈现由盛渐衰,渔猎经济的比重增大。辽东半岛的大嘴子遗址,分为三期文化:一期出土较多石制农具;二期渔猎经济占有一定比重;三期农业经济长足发展,出土旱作、稻作谷物遗存。展示了距今4000年到距今3300—3100年原始农耕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当时渔业与家畜饲养业等多种经济生产方式并存,农业文明、海洋文化与渔猎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状况零星散见于史书记载。其中,与山戎同一时代的孤竹、令支,都曾活跃在河北、辽宁之间。孤竹国为商王朝分封在东北的诸侯国,将中原商文化传播到东北。殷周之际,箕子率领一支殷商遗民迁居东北,周王分封“箕子朝鲜”,将“田蚕织作”的耕作技术与殷商的祭祀制度和礼仪制度传入东北,推动了东北农耕文化的发展。西周时期,东北部族曾建立蒍国,史载其国“以黍为食”,这与青铜时代东北地区考古发现多处炭化黍粒遗存相互印证,反映了以蒍人为代表的东北民族长期从事旱作种植、并以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历史状况。经过青铜时代的长期发展,东北地区的古代农耕文化业已形成并初步得到发展。

农耕文化的制约因素

纵观东北古代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各阶段农耕文化尽管内涵丰富,但是制约因素相

当明显。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四点:

其一,环境因素。东北古代农耕文化最先在西辽河流域兴盛发展,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一度非常繁荣,但是随着气候环境持续干旱,这一类型的原始农耕文化最终被“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所取代。东北的游牧文化中,长期保留着广种薄收的农作传统,但是在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的作用只能退居次要地位。夫余灭亡后,肃慎族系的多个部族渐次南下濊地以至辽东地区,适宜农作的自然条件,为这些部族从事农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这些部族加速社会变革,推动东北古代农耕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

其二,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和人口技能是人口因素中重要的指标。就人口数量而言,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农耕文化的繁荣和衰落往往受到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影响。历史上,夫余、渤海、女真、满族的迁出,导致东北地区农耕文化的长期低迷不振;辽金时期内迁大量汉人,则推进着农耕文化兴盛发展。就人口技能而言,箕子东迁立为东北带来了殷商文化,促进了濊地农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游牧民族、渔猎民族长期从事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迟缓。

其三,稳定因素。燕秦汉时期,东北边郡长期得到有效统辖、管理和戍守,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原农耕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夫余国、渤海国、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农耕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推动了区域农耕文化的发展。即使在汉末乱世,公孙氏政权割据东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仍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迁入,带来了区域农耕文化的短期繁荣。元明清时期,统一王朝相对稳定的政局,也保证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长期低迷发展的同时有所进展。相反,东北地区民族间、政权间的战乱,都在不同程度上中断了农耕文化的发展进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此,渤海、辽金末期亦如此。

其四,决策因素。东北地区推行的农耕政策多样,对农耕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秦汉时期、辽金时期、元明时期都在东北地区推行屯田制度,有效地兼顾戍守边地与开垦农田;清代推行封禁政策,留下了东北边疆危机的隐患。渤海、辽、金的统治者,积极学习汉人文化,奖励农耕,推动了东北农耕文化取得新的进展;元代统治者一度以牧场取代农田,清代适宜农耕的蒙地长期放牧,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北土地的开发进程,当地农耕文化因而长期停滞不前。

总而言之,东北古代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

渔猎民族间的文化冲突与碰撞,推动着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渔猎经济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带动了社会变革与习俗传承之间的对抗与妥协,从而为东北古代农耕文化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东北农耕文化对东北振兴的影响

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除了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外,东北农耕文化孕育的保守陈旧的惰性思想,也对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北的冬季寒冷,一年有近大半年的时间处于农闲季节,农作物的生长只有一期,农民一年只需要工作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年的生产。由于东北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农民通过农业生产就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导致了人们小富即安、过于满足现状的生活状态,形成保守陈旧的惰性思想,这种

惰性思想使农民在农业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较为传统的农产品,例如玉米、大豆等,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

同时,缺少对优质农作物的引入和创新,更没有因地适宜,生产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农产品,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产品同质化、单一化问题严重,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对高质量、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导致传统农作物供大于求,出口需求小,出口量低等问题。这种文化在东北的企业中也有所体现,东北的企业中国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例如一汽、沈飞、鞍钢等。但是,这样的龙头企业在东北并没有拉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带动东北经济的腾飞。东北地区很多民营企业仅仅为大型国企提供配套服务,生产模式单一,不能形成独立的产品,其兴衰围绕大型国企,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创新能力,无力形成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外贸收益低,对外开放程度差。

 

相关报道:

相约农博|追溯农耕岁月,再现民族风情

安图县明月镇“美丽乡村·农耕文化”运动会隆重召开

探寻农耕文化 感受历史变迁

吉林省:传播农耕文化 遇见美好乡村

东北农耕文化对吉林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相关论文:

传统农耕文化对东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蒙汉交融视野下吉林省乡镇“绿色+文脉”建筑技术研究

浅议东北古代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建构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

 

相关图片:

 

本期编辑:申金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