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熊猫文化:从国宝到全球文化符号

【地方外宣】时间:2025-01-03      来源:本站      

一、案例概况

案例名称:四川大熊猫文化:从国宝到全球文化符号

方式:线上+线下

收录时间:2025年1月3日 

二、背景目标

大熊猫作为中国独有的国宝和文化符号,集自然生态与文化内涵于一身,是中国和平友谊理念的象征。自20世纪以来,大熊猫在外交、文化、体育等多领域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涵,通过“熊猫外交”、国际吉祥物设计、大型文化活动等途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四川成都的大熊猫不断出圈,为这座城市带来全新的旅游热度,更是当地人民引以为豪的名片。

三、创意洞察

1.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珍稀物种,更在国际社会中被赋予深厚的多维文化意义。其黑白体态象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平衡,其“无为”和“不争”的性格也符合中国道教文化。大熊猫通常性格温顺,极少攻击其他动物,大熊猫彰显了儒家文化中的“仁”。通过赋予大熊猫多维度文化内涵,推动其从自然物种向国家形象代表和文化符号的转变,也突出了中国社会和平仁爱的价值观。

2. 央视以“润物细无声”的传播策略,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剪辑和线下文化活动,借助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形和和平友好的意象,拉近国际观众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从情感和认知层面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四、亮点展示
       1. 自1972年大熊猫“康康”和“兰兰”作为外交礼物被赠送给日本以来,大熊猫成为中外友好关系的象征。在国际社会,借助大熊猫这一形象,中国不仅加强了与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友好交流,还通过与他国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大熊猫从单纯的礼物转变为“科研大使”,深化文化与科技的双向交流。

2. 大熊猫频繁作为国际赛事吉祥物的原型,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盼盼”到2022年冬奥会的“冰墩墩”,这一形象被赋予了“拼搏”“团结”“和谐”的体育精神,成为国家文化输出的品牌象征。其中,“冰墩墩”一度引发“全球抢购潮”,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生动案例。

3. 熊猫频道通过24小时实时直播和短视频形式,将大熊猫的生活日常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给全球观众。线下则通过主题展览、电影展映等形式,例如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中,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歌手云朵参加了活动。云朵与嘉宾共同参观了大熊猫文化展和繁育研究基地,并表达了作为四川人从小热爱大熊猫的文化。

五、传播内容与形式

通过讲述大熊猫的保护故事、日常互动,增强观众的情感联结。用濒危的大熊猫讲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展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的成就,将大熊猫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象征。

借助熊猫频道、社交媒体平台等,用视频直播和互动短片展示大熊猫生活,触及更广泛的国际受众。通过熊猫文化周、吉祥物设计、主题展览等多样化活动形式,让大熊猫文化融入全球观众的生活体验中。

六、传播效果

大熊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引发的热潮和电影《功夫熊猫》的成功都是中国熊猫文化国际传播的范例。在TikTok和YouTube等平台,有部分关于熊猫日常生活的视频获得千万级别的播放量。通过外交与文化活动的结合,大熊猫的形象逐渐从单一的国宝转变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生态保护的象征,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友好、绿色发展”形象的认同。

image.png

图为:YouTube账号“pandapia HD”的国际项目,以宣传人和大熊猫为代表的动物及大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七、案例启示

四川大熊猫的国际化成功表明了符号传播需挖掘多元内涵,通过将大熊猫文化与中国哲学、生态保护和和平理念结合,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其不只是一种濒危动物。线上线下相联动,以线上直播强化触达力,以线下活动增强沉浸感,多层次、多感官的传播方式可有效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文化输出需注重情感联结,“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通过讲述大熊猫的故事,注重情感触动,避免强硬灌输,创造更多文化认同空间,为其他文化符号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范本。

 

原案例链接:

澎湃新闻:从《大熊猫之路》一书中看大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搜狐:大熊猫是如何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代言”的?_动物

搜狐:熊猫文化如何传播 ?央视网:“润物细无声”_中国

中国联合展台:中国联合展台-信息发布-【观察】国际传播中用好大熊猫符号的意义与着力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