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文化

【安徽】时间:2023-12-15      来源:本站      

image.png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目前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相关报道:

安徽黄梅戏:走出国门在海外“落地生根”-新华网 (xinhuanet.com)

让黄梅戏艺术之花开遍全球 -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chinaql.org)

韩再芬:黄梅戏传承要紧扣时代节拍 抓住年轻人“味蕾” (china.com.cn)

戏曲·黄梅戏|一曲黄梅情悠悠 余音绕梁犹未尽 (baidu.com)

“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首场黄梅戏专场上演-侨报网 (uschinapress.com)

 

相关论文:

[1]丁梦媛,李笑妍.媒介变迁视域下黄梅戏的传播发展研究[J].今传媒,2023,31(10):93-96.

[2]王元,纪志晴.非遗视域下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研究——基于黄梅戏的讨论[J].四川戏剧,2023,(08):34-38.

[3]高露.黄梅戏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J].戏剧之家,2023,(29):12-14.

[4]张秋丽.黄梅戏《天仙配》的前世与今生[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9):59-61.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23.09.003

[5]刘常常,丁诗雯.全媒体时代黄梅戏多元传播路径探析[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38(04):115-123.

[6]高祥华.论黄梅戏改编的影视及其网络视听传播[J].电影评介,2023,(18):59-63.DOI:10.16583/j.cnki.52-1014/j.2023.18.021

 

相关图片:

image.png

黄梅戏《天仙配》

image.png

黄梅戏《女驸马》

image.png

     

本期编辑:宁菁菁

内容综合自网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