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宣纸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其具备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质,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至今,在宣纸的原产地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仍沿用着明清时期宣纸生产的纯手工技艺。
宣纸的诞生
根据专家考证,“宣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元和至乾符年间(815年至875年),当时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篇文章中不仅首次出现了“宣纸”二字,还描述了宣纸的用途:书画摹写。
但这并不是宣纸诞生之时。实际上,根据《旧唐书》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744年)组织上贡,就提到过“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新唐书》中也出现了“宣城郡土贡银、铜、笔、纸……”的字样。在唐代,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这些文字里虽然没有提到“宣纸”一词,但所述之意与目前宣纸的产地非常吻合。中国历来有以地名给产品命名的传统,比如苏绣、蜀锦、汾酒等等。在唐代,宣城郡所造纸因品质出众而成为贡品。因此,这里提到的宣城郡上贡的纸,应该就是宣纸。“宣纸诞生在唐代天宝年间甚至更早”的论断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同,如此算来,宣纸的历史至少已有1300年。
关于宣纸的起源,还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有一个名叫孔丹的徒弟,在皖南以造纸为业。蔡伦去世后,孔丹用自己造的纸给师傅画了一幅画像,挂在墙上悼念。那时候,造纸所用的原料大多是麻,因此,造出的纸颜色不白,韧性也不佳,画像很快就泛黄并脱落了。孔丹心里很不好受,他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一张又白又有韧性的好纸给师傅画像,于是,他到处寻找新材料,不断地尝试,但总是不理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他在山中砍柴,一抬头,猛然看见前边一片雪白,走近一看,原来是路边生长的青檀树枝掉进山间的溪水中,时间久了,树皮经过溪水浸泡、太阳曝晒,开始发白。他小心地把这些树皮捞出来,白色的树皮纤维一缕一缕的,还特别结实。这让他兴奋不已,这是多好的造纸材料呀!于是,他把这些青檀皮背回家,反复试验、不断修正,终于造出了柔韧细腻、洁白如玉的好纸,也就是宣纸。
为了纪念孔丹,宣纸中有一种高档纸叫“四尺丹”。当然,这仅仅是个美丽的传说,因为在东汉时,用于书写的载体包括帛、简、纸等,那时我国还处在造纸的初期,主要用麻造纸,不太可能用树皮造纸,经过几百年的优胜劣汰,才慢慢有了用树皮和竹子造的纸。
“纸寿千年”的奥秘
好的宣纸经久不腐,被冠以“国之瑰宝、纸寿千年”的美誉。一张好的宣纸能保存上千年,且存得越久,纸品越佳,洇墨染色能力有增无减。所以当国外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帆布油画开始龟裂脱色、图书馆发出“图书自毁”的惊呼之时,我国的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真迹因使用了宣纸而得以保存至今。
1985年,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受北京故宫博物院委托,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和唐代韩滉《五牛图》用纸进行分析鉴定,发现两幅画装裱所用纸张主要成分都是青檀树皮,这正是宣纸的主要原料。另据文物专家王世襄对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写经册》实物分析,《经册》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成的宣纸著就,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宣纸之所以能够“纸寿千年”,与原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人的高超技艺密不可分。一般所说的宣纸是指泾县生产的生宣。它是以当地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材料,并用当地天然清泉水,通过100多道繁琐工艺,用2年到3年时间制成的手工纸。与其他树相比,青檀树皮纤维细密均匀、做成的纸润墨性更好。泾县的冲积平原为沙田稻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这种稻草木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加入它的宣纸洁白如玉、不易腐烂。泾县的青檀树、沙田稻草构成了宣纸的骨架血肉,成就了千百年来书画家的风采。传统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晒白、打料、加胶、捞纸、烘干等工序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相济”,足见其制作之难。
宣纸看似朴实无华,但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耐久性好且不易被虫蛀。薄薄的宣纸,无论怎么揉搓,哪怕揉成纸团,装裱之后依旧平整如新。中国传统书画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而宣纸神奇的特性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书画家韩天衡曾用齐白石画的虾来解释宣纸与水墨融合的妙处;“他画虾身的那五段,巧妙地把握宣纸滃渗的功能,用饶有变化的淡、清墨,巧妙地掌握火候,似接若离地下笔,一段复一段,从而将虾的半透明薄壳,乃至壳里的嫩肉,都神妙地表现了出来。”郭沫若也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作,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宣纸制作技艺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巨幅画轴缓缓展开,宣纸的魅力惊艳世界。当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获奖证书就是用宣纸打印的,受到国际奥委会和全世界的赞赏。今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获奖证书画心同样是用宣纸制作的。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千百年来,一幅幅图画,一篇篇文章,以宣纸为载体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情怀。历史积淀中,古老的宣纸成就了万千气象,也为我们守护着传统文明的记忆。
如何挑选宣纸
宣纸按加工方法不同,主要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一般所言的宣纸多数指生宣。
生宣是将纸浆用竹帘直接从纸槽捞出烘干的成纸,具有特殊的润墨性,耐久性也高,宜书宜画,适用于书法和大写意。生宣根据材料配比不同,可分为特净皮(约含80%青檀皮,20%稻草)、净皮(约含60%青檀皮,40%稻草)、棉料(约含20%青檀皮,80%稻草),一般含青檀皮成分越多,拉力越好,韧性越好,质量也越好。含青檀皮比较多的纸上会有分布比较均匀的“云彩花”细纹,又多又匀就是好纸,韧性很好,放上水墨也不容易撕开。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由于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
除了看成分,还能怎么鉴定宣纸的好坏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生宣上滴一滴墨,墨会洇开。如果外轮廓比较匀滑,就是好宣纸,如果外边缘有些锯齿状,质量就一般。好的纸墨色分明,有层次感。在纸上蘸浓墨之后点水,墨不散成灰色,就是好纸。
另外,还可以听声音。抖动宣纸时,声音不能太脆,也不能太绵软,适中最好,说明料碎且柔和。生宣有个特点,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存放时间越长,越好用,业内人称“去火气”,也称“陈化”,因此很多知名书画家都有“存纸”的习惯,遇到合适的好宣纸,一买就会买几刀甚至几十刀,以备自用。
生宣经过“上胶矾”后就成了熟宣,熟宣纸质比生宣硬,吸水力弱,墨色不容易洇散,宜用于工笔画。另外,熟宣还可以通过加料、加色从而加工成各种花纸。现在常见的熟宣有云母宣、冷金宣、虎皮宣等等。
所谓半生半熟宣也是用生宣加工而成,通常不加色,洇水性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书法、绘画均可。
相关报道:
聚焦宣纸的中国文化长旅 (chinawriter.com.cn)
非遗寻访|看三丈三“超级宣纸”的诞生与千年古村晒秋 (baidu.com)
相关论文:
[1]任山.宣纸工艺对国画发展的促进研究[J].造纸信息,2023,(11):114-115.
[2]张雪.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传承与保护[J].造纸信息,2023,(11):106-107.
[3]张迪.宣纸工艺对中国画创作表现力的影响探究[J].中华纸业,2023,44(21):61-63.
[4]李玲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传承路径探析[J].对联,2023,29(18):2-4.
[5]戴小曼.宣纸的特性及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载体作用[J].中国造纸,2023,42(08):143-144.
相关图片:
安徽泾县这座“纸”做的建筑,营造出如画的“纸山”景观,传达世界非遗宣纸的独特韵味。
中国宣纸传习基地正在生产世界非遗“三丈三”宣纸
工作人员在进行晒纸作业
工作人员在进行捞纸作业
本期编辑:宁菁菁
内容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