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景区党徽广场上游人如织
图源:人民网
根据地文化概况
根据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形态。它以革命为主题、以群众为主体、以多样性和创新性为特点,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据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素质和革命斗志,还促进了根据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地文化也为后来的新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根据地文化的发展历史
根据地文化,亦称敌后文化或解放区文化,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多个革命根据地,这些地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根据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文化,旨在通过教育、科技、文艺等各方面的建设,提高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革命斗志和凝聚力。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中国共产党人被迫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标志着根据地文化的初步萌芽。此阶段的根据地文化以革命宣传、政治动员和军事斗争为主,通过标语、口号、歌谣等形式,激发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志和爱国情怀。同时,根据地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如创办学校、推广识字运动等,以提高军民的文化素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此阶段的根据地文化在继承土地革命时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大量反映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文艺作品;教育活动广泛普及,各类学校和文化机构遍布根据地;科技推广也取得显著成效,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并在江淮河汉之间建立了中原解放区等战略性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的根据地文化在继承和发展前两个阶段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文艺创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促进;科技推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地文化的文化特征
根据地文化的特点首先在革命性。根据地文化以革命为主题,紧密围绕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展开。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教育活动,都充满了革命精神和战斗气息。
其次,根据地文化具有鲜明的群众性。根据地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的文化。在根据地内,大量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人士深入群众,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文艺作品,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第三,根据地文化具有多样性。根据地文化涵盖了教育、科技、文艺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在教育方面,根据地创办了各类学校,推广初小、高小文化教育,减少文盲;在文艺方面,根据地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如京剧、地方戏曲、红色歌谣等。
第四,根据地文化具有创新性。根据地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在文艺创作上,根据地文艺工作者结合革命实际,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在教育领域,根据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
在文化表现上,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文艺作品,如京剧、地方戏曲、红色歌谣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还起到了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教育方面,根据地创办了各类学校,如列宁学校、俱乐部、列宁室等,推广初小、高小文化教育,减少文盲。同时,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墙报、识字夜校、游艺场等,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在科技方面,根据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和创新。例如,在医疗卫生领域,根据地建立了红色医务学校,培养了一批医疗人才;在农业领域,根据地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根据地文化的当代传播
近年来,各地纷纷依托革命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景区,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这些景区通过复原历史场景、展示革命文物、讲述革命故事等方式,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根据地文化的魅力。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根据地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央电视台及地方卫视制作并播出了多档红色文化节目,如《信仰的力量》、《红色足迹》等。这些节目通过访谈革命后代、实地探访革命遗址、再现革命历史场景等形式,深入挖掘和展示根据地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些节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解读,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有效传播了根据地文化,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在各级学校中,红色文化教育被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根据地文化。此外,一些高校还设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系统的教育和传承,年轻一代对根据地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成为传承和弘扬根据地文化的重要力量。
相关报道: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红色文脉铸根魂——解码革命圣地延安的文化自信样本
相关论文
[1]连雄飞.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特点及启示[J].党史文苑,2024,(06):103-105.
[2]李静.新中国电影中“陕北根据地”文化符号的生成机制及其价值变迁[J].唐都学刊,2024,40(01):60-63.
[3]夏光弟.川陕根据地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1):166-169.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40.
[4]张宁,袁一萍.《陇东报》与陇东革命老区文化传播研究——“陕甘宁根据地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陇东学院学报,2022,33(06):40-44.
相关图片
参观者在延安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参观
(图源:澎湃新闻)
党员干部在延安市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
(图源:澎湃新闻)
本期编辑:晁欣玥、张晶
内容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