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

【吉林】时间:2024-02-23      来源:本站      

满族文化的典型特征

满族文化在辛亥革命时期经历了巨大冲击,虽然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都发生了转向,但

满族文化的传统性和延续性,使得满族文化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保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满族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满族传统文化又一次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有那么一些元素仍然被满族人继承,且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其中,“旗袍”是满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特征形式,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圆领、右衽、窄袖、宽下摆的服饰,融合了浓郁的东北骑射风格,以及积淀了包容不羁的民族特征。旗袍从“引弓渔猎”的满族民族服饰发展到此,从保暖御寒的原始功能,到手工刺绣的视觉审美,今天旗袍已经是传统中国服饰的典型代表,体现东方女性古典唯美的服饰文化。既能表现出中国女性矜持含蓄、端庄大方,又能体现出女性内在气质,雍容华贵。“袍”,满文是“sijigiyan”,又称为长衫或者长袍,“旗袍”满语称“ijie”是旗人服饰的一种俗称。旗袍作为满族文化的特殊载体,是满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下,基于自身生产生

活的理解与适应。由于满族人生活气候特征,服饰也分成了单、夹、皮、棉四个类别,这与汉族人的上衣下裳有着明显区别

满族典型特征文化形式不仅仅限于旗袍,满族的剪纸、刺绣,以高超的技艺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数百年发展演变中点亮了满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之光。万字炕、菜窖等传统民居特征,展出满族传统的生活气息,他们勤劳与智慧散发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满族美食酸菜、火锅、炖菜等文化形式今天依然充满活力,并融合了其他文化形式,使得满族文化更具生命力。清末民初时期,文化认同转向对满族文化现代文化样态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的满族文化依然被保留、被使用,呈现出勃勃的文化生命力。虽然有些满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往日的独立性,文化形态并不完整,或是文化样态并不明显,但这都不影响满族文化的特性,这也是文化认同转向过程文化调适的结果。满族文化经过了重大文化变迁与冲击之后,被更多满族人、汉族人乃至中华民族所广泛接受,这些典型的满族文化势必会以更加坚定的脚步继续发展下去

满族文化的恢复

一些满族文化形式在特殊历史时期一度被中断,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被社会所知,并重新获得重视,充满生机。如颁金节、莫勒真大会等。1989 年 10 月召开的“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将农历的十月十三日定为满族的“颁金节”,自此满族人有了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的纪念日,并在每年这个节日举行隆重纪念活动。莫勒真大会是满族传统体育盛会,是以满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与表演于一体的大会。主要竞赛项目有男子珍珠球、女子雪地走、拔河、双飞舞、摔跤,射箭、武术等。无论是颁金节,还是莫勒真大会,或许是人们纪念这一节日的一种方式,但无疑是对这些满族传统文化形式加以保护和传承。

随着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习俗的自然变迁,特别是清末民初满族文化认同转向的发生,使得满族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现代样态,他们各自表现着满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存在形式,有的仍然被使用,融入了社会主流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并呈现出更新更快的发展趋势。而有些文化则已经成为满族文化记忆中的符号之一,有着灿烂而又辉煌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文化形式已经不能表现出先进性与适应性,势必被社会所淘汰。弱化的文化形式在一定时间内表现为很强烈的文化形式,但由于历史原因中间出现了断裂或其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呈现出了弱化状态,而并没有消失,需要现代满族同胞对这些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又一次绽放出夺目光彩。

满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吉林乌拉主题公园,这个公园在松花江相邻处,是一个拥有满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公园,被当地人称为吉林市的“满族之光”。乌拉主题公园在2009年建造完成,当时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但是由于2010年7月份吉林发生特大洪水,乌拉主题公园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整个公园都被淹没,也引起当时不小的轰动,很多市民都以为乌拉主题公园就此结束了。

直至2011年6月份,吉林乌拉主题公园卷土而来重新开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修正调整,还增设了水上表演。再次成为人们心中的“满族之光”,再次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这个景区距离市中心只有五公里的距离,且与松花江相邻,交通十分便利。

吉林省的伊通县则充分挖掘满族考古资源,做好满族文化文章。至今全县有辽金古城遗迹8处;辽金古墓葬18处;原始遗址1处,青铜器时期古遗址38处,辽金时期古遗址39处,我县境内还留有清代柳条边、大御路和皇家围场遗迹多处。伊通满族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始于1986年6月,县委按吉林省委指示,伊通县(1988年8月30日设立自治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开始发掘征集、研究整理满族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组建发掘整理满族文化遗产办公室,在全县迅速开展了发掘征集满族传世文物工作。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广大满族同胞的热心支持,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成绩瞩目。1987年3月根据吉林省民委的组织安排,以伊通满族文物为主的“吉林省满族传世文物展览”赴北京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共展出文物320种,1800多件。

为了向世人展示满族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灿烂文化,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持久地开展研究、传播、弘扬满族历史文化和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决定建立伊通满族民俗馆(今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临时借用县总工会四楼会议室(150平方米)做馆舍,展示各类满族传世文物320种1834件,于1987年6月25日成立,面向社会开放。

1990年9月,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县委决定新建展馆。投资105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于1992年8月24日落成。展馆设计新颖,为六面塔楼,主楼五层,配楼三层,仿古建筑,雕梁画栋,黄色琉璃瓦,典雅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全馆分设满族渊源、生产、生活、礼仪、文化和附属部分共六个展厅,展示陈列文物410种,2010余件。选拔培训讲解员6人,身着旗袍,正规全程讲解。到2007年7月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7万人次。

 

相关报道:

满族传统文化带你动起来!

旅行中国:吉林的满族民俗旅游

吉林满族传统绣品中的民俗文化

吉林市:满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吉林满族萨满文化与春节祭祀

 

相关论文:

满族文化的现代存在样态剖析

从东北方言的形成探析满汉文化接触与融合

赓续前行,传承与创新满族传统文化

跨文化背景下中国满族剪纸艺术的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2016-2022年间满族文化传承研究及应用展望

 

相关图片:

11818378186445475078.jpg

公主岭二十家子满族镇

下载.jpg

吉林乌拉主题公园


本期编辑:申金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