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文化

【福建】时间:2024-09-04      来源:本站      

fujiantulou_10991515.jpg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福建土楼数量众多,其总量大约3000座上下。

一、历史背景和起源

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福建省客家族群的独特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客家族群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支系,起源于中原地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迁徙到福建、广东等地。在迁徙途中,他们遭受了战乱和灾难的困扰,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开始建造坚固的土楼。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客家人最早开始修建土楼约可以追溯到宋代。他们采用土坯、石头和木材的材料,建造出了兼具防御功能和实用性的土楼。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抵御外敌入侵,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也成为客家人社交、聚会的场所。

二、土楼的结构和特点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多层叠加,外观壮观。土楼一般分为内环和外环,内环是用来居住的,而外环则是用来防御的。整个土楼由厚实的土坯、石块和木材组成,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和防御性能。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最普通的圆楼直径也长达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

福建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土楼的内部结构也非常独特。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每个楼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厨房、卧室、储藏室和社交空间。楼层之间由宽敞的天井和长廊连接,供公共活动和社区聚会使用。土楼内部的布局考虑了客家人的生活和社交需求,充分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三、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

福建客家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客家人文化的重要象征。土楼是客家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代表着他们对家族和社区的重视和传统价值观的延续。土楼内部温馨而实用的设计,凝结了客家人的家庭观念和家族亲情。每个土楼可以容纳几个家族或几十个家庭,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共同生活和分享资源。土楼也成为了客家人社交和聚会的场所,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福建客家土楼还承载着客家人的乡土情怀和文化记忆。在土楼的建造和维护过程中,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得以继承和发扬。土楼群落的存在和保护,使得客家人的历史故事和民俗传说得以传承,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客家土楼建造中,八卦的运用可谓精彩绝伦,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而且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亦多用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在田楼,建于樟州市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义进行。主楼共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八开间,合六十四卦六十四开间。八卦八等分匀称,每等分之间从一层直起泥墙作防火墙。八卦楼内门户讲究,每家的家门都有门楣和堂号。门框悬帖各种八卦平安符,楼上楼下除精美镂雕花窗外,还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厌胜吉符意义的门窗彩画。

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土楼家族有一习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场功名之后,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两边竖石笔一对。石笔,古称“谤木”,即后来的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石笔是一种华丽而壮严的石雕物,依中举级别、品位高低和文武不同,石笔长短、底座式样和笔身雕刻均各不同。在客家地区,不少土楼门前竖有石笔。土楼家族还很注意“兴诗立礼”,楼内随处可见的对联无时不在激励后辈学子求上进。土楼明珠振成楼,除具独特的八卦建筑风格外,楼内一幅幅对联和题词,就是前辈期望后辈知书识礼成大器的家训,深具典型意义。

四、典型福建土楼介绍

从厦门出发,走进客家人核心聚居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以及客家与闽南融合的漳州华安,感受三地各成体系的建造风貌。

(一)厦门-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

田螺坑土楼群,有名的“四菜一汤”说的就是这里!经典的俯视款“四圆一方”座土楼的格局,成就了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土楼里最精美的组合”,几乎成了所有土楼爱好者必打卡之地。5座土楼分别是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步云楼。步云楼是唯一的方楼,也是此处最古老的土楼,椭圆楼“文昌楼”则是村里最年轻的土楼,也是所有土楼中唯一一座椭圆形土楼。看田螺坑土楼群最佳视角有两处:一为俯视、二为仰视,即“上看一朵花,下看布达拉”。

河坑土楼是《爸爸去哪儿》和《大鱼海棠》的取景地,共有13座土楼入“世遗”名录。最著名的就属这座“中华第一奇楼”——东歪西斜700年的裕昌楼。裕昌楼由众多东歪西斜的柱子支撑着,看着岌岌可危,然而主人们依然淡然居住其间数百年。裕昌楼另一特别处是拥有水井最多的土楼。朝水楼——是河坑土楼群年代最早的土楼,建于1549年。绳庆楼——位于山谷最深处,是这里最古老的土楼,保留了典型的客家“厝包楼”的建筑形式。还有南熏楼——则是所有土楼中唯一的五角楼形态。数百年前,河坑的张氏先祖们在这条山谷中,建了7座方形的土楼,随着族人繁衍,也因建造土楼的技术更趋成熟,后人逐渐又在方楼的间隙穿插建成了7座圆形土楼,从高处俯瞰河坑,7座方楼和7座圆楼,分别连成了2个北斗七星。在这座没有被大肆开发的土楼村落,保留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在此感受汉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

和贵楼和怀远楼,都位于美丽的“云水谣”古镇。云水谣原名“长教”,因电影《云水谣》而改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这里有幽长的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灵山碧水,给人以超然清新的感觉。和贵楼和怀远楼,就是由镇里的千年古道串连起来的,它们是46座世遗土楼中的2座,沿途溪水潺潺,有水车和大榕树,被称为最浪漫的土楼。

(二)南靖-华安: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振福楼-衍香楼-初溪土楼群

高北土楼群为江氏家族聚居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由四座土楼组成: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其中,最早的土楼——五云楼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江氏家族中最古老的建筑。承启楼——被称为“土楼王”,由四环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4环,外环4层,全楼布局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太极、两仪、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呼应。日本建筑专家称之为“家族之城”。全楼有400间房,最多时800多人共同生活,全是江姓同族人,这种聚居方式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典范,它厅堂的一副对联便是最好的说明: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最后,世泽楼、侨福楼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土楼。

洪坑土楼群,宋末元初(13世纪)林氏在此开基建楼,现存土楼多为明、清两代所建。洪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的重要代表,其造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实地考察可以见证土楼从五凤楼——方楼——圆楼的变化过程。全村现存土楼40多座,有638户2310人居住于此(2000年统计)。其中入世遗名录的有七座:光裕楼、福兴楼、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庆成楼。振成楼的“姐妹楼”,按八卦布局设计的一座富丽堂皇的圆楼,外土内洋、中西合璧是它最大的建筑特色。除了建筑本身,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传统土楼在选址布局上的自然思想,楼建于峡谷两侧山峦之间,不高不矮,不显不隐,既是山与山之间的“过渡”,又将建筑完美融于秀美而幽静的山水田园环境之中,反映了传统“天地人融于一体”的思想。

衍香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是福建土楼中风格独特的圆形土楼,楼主为苏氏族人。该楼历来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著称,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初溪土楼群是最原生态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是徐姓客家族人的聚居地,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其建筑布局保留着古代的传统格局。而且,世遗土楼中最古老(600多岁高龄的集庆楼)和最年轻(30多岁的善庆楼)的楼均在初溪。明永年间建成的集庆楼,它也是楼梯最多、结构最特殊的一座圆楼,建筑规模比周遭的要大得多,土楼以隔板分隔成72个单位,与一般的土楼设计不同。

(三)华安:大地土楼群

世遗土楼中最清净的了,一般游客很难到达。这里主打的是客家与闽南结合的土楼,大地土楼群的代表——二宜楼就是其中范例。来二宜楼非看不可的几处细节:所有土楼中“脸皮最厚”的土墙(厚达2.3米,正常在1.5米左右)。到处糊着西洋报纸、画、美女、钟表,可见楼主当年的海外交流。4楼土墙有一条隐形“通廊”,抵达全楼任何一处。大地土楼群另有方楼——东阳楼,还遗留着从五凤楼演变到方形土楼的痕迹。圆楼南阳楼是土楼博物馆,此二楼方圆搭配阴阳相济,共成“天圆地方”之意。另附近有多处五凤楼,可以看到福建土楼早期原型。

五、保护与传承

福建客家土楼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福建客家土楼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为土楼的保护提供了国际认可和保障。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加强了对土楼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修缮古建筑,加固土楼结构,确保其能够承受时间洗礼和自然灾害。

其次,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鼓励客家土楼的保护和传承。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土楼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土楼的维护和管理。同时,政府还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土楼修缮和保护。

此外,文化机构、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土楼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相关的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向公众普及土楼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他们也在土楼的旅游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土楼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土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土楼的传承工作也离不开客家人自主的参与和努力。家族内部传统的传承和教育,以及后代对土楼文化的认同和继承,都是土楼传统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许多客家人通过组织世系宗亲会、举办文化节庆等活动,加强了土楼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土楼是客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建筑形制、生活方式、空间布局、宗法制度、建设材料、装饰样式等方面,由内而外无不充分体现出客家人民的民族精神及信仰。风格独特、气势非凡、百年屹立不倒的福建土楼正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展示。

 

相关报道:

世界遗产福建土楼——走进不朽的“家族之城”_腾讯新闻 (qq.com)

福建客家土楼: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与建筑奇迹 (baidu.com)

福建土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风水文化的完美体现 (baidu.com)

福建土楼文化介绍 福建土楼建筑特点 福建土楼的历史概述→MAIGOO知识

福建文化遗产简介_文物资源_福建省文物局 (fujian.gov.cn)

  

相关论文:

[1]郭雅婷,王娟.福建华安二宜楼的可防卫空间特征[J].建筑与文化,2024,(07):212-214.DOI:10.19875/j.cnki.jzywh.2024.07.064.

[2]曾悦,胡沈健,经世鹏.浅析客家文化对福建传统土楼民居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筑,2024,21(03):145-148.DOI:10.19892/j.cnki.csjz.2024.03.33.

[3]杨华刚,刘阳.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当代演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3:8.DOI:10.26914/c.cnkihy.2023.046434.

[4]林江富.福建滨海土楼-锦江楼的建筑特色研究[J].福建建筑,2022,(11):40-44+64.

[5]王雪沁,黄凯.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保护传承研究——以福建土楼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10):179-182.

 

相关图片:

福建土楼 红动中国.jpg

圆形和方形福建土楼 来源:红动中国

福建土楼多环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jpg

多环福建土楼 来源: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福建土楼外观装饰 新华网.jpg

福建土楼外观装饰 来源:新华网

小型土楼 红动中国.jpg

小型土楼 来源:红动中国

振成楼 红动中国.jpg

振成楼 来源:红动中国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何冰冰 宁菁菁

 


分享: